宋代的美食有哪些?
宋朝美食有:火腿、东坡肉、饼等各种美食。
宋朝美食.jpg
据说在宋朝时期的名将宗泽回老家时都会带几块咸肉回家的,切开后的火腿呈鲜红色,在吃过之后,觉得特别鲜美,味道特别好。像饺子是现在作为中国美食的标志之一。在宋朝是称之为角子等等,很受人们的喜欢。
宋朝美食2.jpg
在宋朝时期,饼是指用面粉做成的一种食品,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一种食物。饼在宋朝时期也是作为一种主食。
宋朝美食1.jpg
说起东坡肉人们就会想到苏东坡,据相传东坡肉是苏东坡所创的。东坡肉是用肥瘦相间猪肉制作而成的。制作出来的东坡肉软而不烂,而且还肥而不腻。
宋朝主食是什么
宋代北方人主要以麦、粟(小米)为主,南方人主要以稻为主。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的王朝。与此相适应,宋代的饮食业也比较发达。尤其在充分发展的市肆饮食带动下,人们的日常饮食也空前丰富多样。
宋代人食用小米,主要是用它来煮饭。由于人们贫富不均,饭也有黏有稠。一般贫苦人家,一日三餐只能以饘粥度日。家境殷实的人家,则多吃小米干饭或蒸饭。干饭是将米淘净,放进锅中,然后倒进一指深的清水,慢火焖煮。干饭吃起来软硬适度,又香又甜,再浇上鲜汤佳肴,真是难得的美食。蒸饭是先把淘好的米下到水中煮,等水开过一会儿,再用笊篱将米捞出,放进笼屉里蒸熟。这种蒸饭米粒松散,互不粘连,吃起来香甜爽口,比较耐饥。蒸饭比煮粥费时、费事、费粮,只能是富裕人家的盘中餐,贫苦百姓只有在过年、过节或喜庆日子里才能吃上蒸饭。遇上灾年歉收,穷人连饘粥都难以为继,更不用说干饭、蒸饭了。
小麦是宋代北方人的又一主食。由于它在种植、产量、抗灾等方面都优于小米,所以小米的主食地位也逐渐被它取代。小麦磨成面粉,可以做成各类面食。北宋时的面食店发挥了主导作用,创制出许多前代没有的花样面食;南宋的市肆又把北方面食与南方面食相结合,制作出更多、更精细的面食。
我国南方气温较高,雨量比较充沛,适宜水稻生长,因此水稻的种植比较普遍,稻米自然成了南方人的主食。宋人烹煮米饭,比较讲究稻米的品种与质量,因而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培育出不少色、香、味俱佳的水稻新品种。用它们煮饭,都别具风味。除煮饭外,宋人还常把糯米(带黏性的稻米)磨成米粉,制成带黏性的食品,如黏糕、圆子等,其中圆子在宋代最为流行。
关于宋代的饮食
宋代饮食
一、饮食品种
(一)五谷:汉人作为农业民族,五谷一直在饮食中占有主要地位。宋代尚无玉米、白薯之类作物,因地制宜,北方人的粮食以粟麦为主,南方人的粮食以稻米为主。
面食的品种最为繁多,“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宋仁宗名赵祯,为了避皇帝名讳,人们又将蒸饼读成炊饼,亦名笼饼,类似於今天的馒头。汤饼就是面片汤,并处在向索面,即面条的演变过程中,又名。①开封食店出售的软羊面、桐皮面、插肉面、桐皮熟脍面等,临安面食店出售的猪羊庵生面、丝鸡面、三鲜面、笋泼肉面等,都属汤饼。南宋晚期,出现了“药棋面”的挂面,“细仅一分,其薄如纸”。烧饼又称胡饼,开封的胡饼店出售的烧饼有门油、菊花、宽焦、侧厚、髓饼、满麻等品种,有的烧饼无疑沾带芝麻,油饼店则出售蒸饼、糖饼、装合、引盘等品种,食店和夜市还出售白肉胡饼、猪胰胡饼、和菜饼之类。馓子又名环饼,苏轼诗称“碧油煎出嫩黄深”,无疑是油炸面食。临安市内出售各种面点,统称“蒸作从食”。另有“酥蜜裹食,天下无比,入口便化”,估计也应用米粉或面粉制成。②
宋人面食中还有带馅的包子、馄饨、③ 、 之类,如有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笋蕨馄饨、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肉油饼、糖肉馒头、太学馒头等名目
稻和粟主要用於煮饭和熬粥。临安一带的粥品有七宝素粥、五味肉粥、粟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等。③宋时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开封称七宝五味粥,临安称五味粥。腊月二十五,“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名曰人口粥
宋代南北主食的差别相当明显。但由於北宋每年漕运六、七百万石稻米至开封等地,故部分北方人,特别是官吏和军人也以稻米作主食。
在北宋和南宋之交,随着大批北方人的南迁,长江流域一带的稻麦两熟制更加普遍。
(二)蔬菜:蔬菜在宋人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称“蔬亚于谷”。宋时的蔬菜品种已十分丰富。在两浙路的临安府,蔬菜品种有苔心、矮黄、大白头、小白头、黄芽、芥、生菜、波棱(菠菜)、莴苣、苦、姜、葱、薤、韭、大蒜、小蒜、茄、梢瓜、黄瓜、冬瓜、葫芦、瓠、芋、山药、牛蒡、萝卜、甘露子、茭白、蕨、芹、菌等。在江南东路的徽州,蔬菜品种有芥、芹(包括竹芹、水芹)、蒜、葱、姜、韭、胡荽、芸台、苜蓿、颇棱(菠菜)、芦菔、百合、芋、牛蒡、茭首(茭白)、菌、笋、苏、枸杞、蒿、苦、苦薏、马兰、荠、苋、藜、蕨、瓠等。⑧在福建路的福州,蔬菜品种有菘、芥、莱菔、乌葵、白豆、莴苣、芸台、雍菜、水靳、菠、苦、、东风菜、茄、苋、胡荽、同蒿、蕨、姜、葱、韭、薤、葫、冬瓜、瓠、白菱荷、紫苏、香芹子、茵、陈紫菜、鹿角菜、芋、枸杞等。很多蔬菜也有不同品种,按《菌谱》记载,菌类就有合蕈、稠膏蕈、栗壳蕈、松蕈、竹蕈、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等名品
二、饮食业的兴旺
宋代的饮食业是与商品经济,特别是大城市同步发展的。在北宋后期的开封城中
开封的饮食业大致包括酒楼、食店、饼店和茶肆。食店的饮食风格和菜系可分为北食、南食和川饭三类
南宋临安的饮食业包括茶肆、酒肆、分茶酒店、面食店、荤素从食店等。
宋朝人吃什么?
宋朝人吃什么?
宋代是一个美食盛世,中国饮食的发展至此已进入“鼎盛时代”。上至庙堂,下至市井,煎、烹、煮、炒、烧、烤、炖、熘、煸、蒸、泡等几十种烹饪方式争奇斗艳,大放异彩。
我们熟悉的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出自宋代的《梦粱录》。在堪称宋代穿越指南的《东京梦华录》中,更是描写了东京汴梁“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的盛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代的文人墨客颇有当大厨的潜质,北宋的梅尧臣、欧阳修、黄庭坚与南宋的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是有名的“吃货”,常将饮食生活写入诗词中。
这其中有一位勇于承认自己是“老饕”的美食家苏轼,他在一篇《老饕赋》中点评杏仁浆、蛤蜊、蟹、葡萄酒等美食精萃,最后“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说起吃的就来劲。在《东坡志林》中,还留下了不少其研究美食的记载。
这位宋仁宗年间的进士,一生足迹遍及各地,不仅擅长发掘美食,还为美食代言,以苏东坡名号命名的菜有N种,如东坡肘子、东坡墨鲤、东坡酥、东坡肉等。
若说宋词饮食美学的极致,更不得不提苏轼的这一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元丰七年(1084年),春寒料峭,苏轼与好友同游南山,在山林间野餐。在宋代,立春有馈送春盘的习俗,即以蔬菜、水果、饼食等装盘赠送亲友。
春盘中的蓼茸与蒿笋等果蔬鲜脆可口,滚烫的水在茶具中冲起雪花一般的乳白色泡沫,待浮沫退去,就是一杯沁人心脾的春茶。
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更是道出了清旷淡泊的人生境界。
苏轼常以品茶、饮酒为乐,自称“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他认为,煮茶的灵魂在于水,以雨雪之水为最佳,井泉甘冷者为其次,而关键在于温度,精妙在于器皿。
他还有一首记咏采茶、制茶、点茶、品茶过程的《水调歌头》,颇有一番闲趣: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就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起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纵使人间万苦,一句“吃茶去”亦可自得其乐。苏轼大半生都在贬谪,尝尽了漂泊的苦,却始终怀着一腔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其中一大原因或许就是有美食相伴。
政敌看不惯苏轼苦中作乐,将他不断贬谪,从黄州赤壁矶到西湖之畔,从岭南海滨再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但无论去到哪儿,苏轼身边都少不了美食。
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当地猪肉价格低廉,富贵者不食,老百姓买得起,却不知道如何烹调,浪费了大好的食材。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苏轼便亲自下厨研制猪肉,做出了“东坡肉”,并写下自己的美食秘方,在民间大力推广:“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一道传世名菜,就此诞生,而其制作的初衷,其实是苏轼在地方为官的利民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