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满族尚武,康熙皇帝却要选择不擅长骑射的雍正继位呢?

康熙皇帝是一位集严父明君为一身的睿智的皇帝,在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封皇长子皇三子为郡王时曾说过不封已成年的胤禛为王只封为贝勒,是因为他观察的四阿哥有为人轻率,喜怒不定的缺点康熙帝虽为君王,却素来留心生活细节,对自己儿子们的性情品格也算是了如指掌。而且康熙皇帝极讨厌自己的儿子们觊觎皇位,曾经严肃地说过:“诸阿哥中如有专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因此胤禛把自己对储位的热衷掩藏了下去,用参佛悟道,向往田园耕种来把自己妆扮成一个“富贵闲人"。同时胤禛又很认真办好每一件康熙交待下来的政务,并从表面上和每一个皇子交好,展现了他八面玲珑绵里藏针的政治本领。

在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后,胤禛凭借不顾众朝臣拥戴八王胤禩的大风独独力挺着保举原太子胤礽继续坐阵东宫,得到了一众亲太子派夸他忠诚的赞誉,也得到了康熙:“前拘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在朕前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胤禛凭借自己小心谨慎的行事一点点改变着康熙对他的看法,但是他争储的心思终是瞒不久的。一废太子后,八阿哥胤禩一派逐渐疏远了胤禛,而胤禛也在仔细的思考和安排后,渐渐地从争储的幕后走向了幕前。康熙二废太子后,绝了再立太子的想法,把每一个皇子都赶到了堂前分派了公事,让他们正大光明地表现,争抢。康熙帝自己就坐在高处看着群雄逐鹿,最终选出满意的继承人。

胤禛是康熙所有儿子中经手办理处置朝政最多的皇子,他清楚康熙晚年朝政的弊端在哪里,因此他留给康熙的印象最终变成他是可以振兴康熙晚年颓风,能够刚毅坚定开创大清繁荣的爱新觉罗的优秀子孙。康熙帝用了差不多近十年的时间把他的几个儿子观察,考量了个遍,最终选定胤禛,不能不说他所有的考察都是成熟的,那种野史佚闻所传的胤禛是靠篡改遗诏夺取的皇位根本就经不起推敲,更别说遗诣是满汉双文,满文无法篡改的事实了。

中国现在不讲尚武精神,打战了怎么办

尚武精神,大到民族精神、国家善战,小到枪支文化、民间武术,涵盖了很多议题。有人说古代的汉族或者中华文化有尚武精神,也有人说我们曾经尚武,征战四方,但某一个时候以后衰落了,变得不思进取,落后挨打。有人说这是一种保家卫国、民族自强的精神,也有人斥之以穷兵黩武、军国主义。还有人放眼世界,比较了西洋德国,东洋日本,等等,不一而足。

说到尚武精神,是春秋战国时贵族修习六艺,善骑射以期征战沙场还是汉代封狼居胥骋马于塞外的雄壮征程,是三秦之地虎狼之师悠悠老秦共赴国难的誓言还是追溯回近代中国武术家迎战西洋壮汉时精武之精神?其实,这些概念都可以概括进去。今天在历史吧里关于尚武精神的讨论,大部分讨论指向的都是中国没有尚武精神,所给出的主要原因大致也是统治者畏惧人民尚武,从而有一天能威胁统治或者是儒教压制云云。我不完全支持,因为我认为尚武精神难见,但不是完全消匿的。

骑马的起源

骑马

贵人网

场地障碍赛,也称为场地超越障碍赛。比赛一般在长80米,宽60米的草皮或沙质场地内进行。不同级别的比赛设置不同的障碍和路线。在场地内设置12到13道障碍;包括垂直、伸展障碍、组合障碍。骑手无论在其中哪道障碍前发生拒跳,落马或逃跑都必须重跳。在不同级别的比赛中,障碍高度和宽度有一定的限制。如目前我国举行的C级比赛,障碍最高1.3米,最宽2.4米。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还设水障、堤坎和土墩等障碍。

三日比赛又称"综合全能比赛"。这是一项综合性的马术比赛项目。比赛在三天内连续进行,所以称为三日赛。第一天进行的盛装舞步赛,它与单项比赛相似,但计分方法不同。第二天进行越野耐力赛,第三天进行马场超越障碍赛。

目前,我国的马术运动主要以竞技为主,博彩赛马尚未正式运行,仅在个别马术俱乐部如北京的乡村赛马场有一些模拟性的马术有奖竞猜活动。

不管是大漠疆场,战马嘶鸣。不管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历史的长河中,马成为了人类最亲密的朋友。远溯至旧石器时代,马是做为一种肉食动物开始与人类联系在一起的。大约在6500年前,在中国,中亚等地开始出现了驯马部落。进入奴隶社会后,战争频起,马从此加入到军事战争之中,强兵要有马,尚武必善骑,相传公元前2696年即位的黄帝造指南车,用马挽曳,大战蚩尤,开马匹军用之先河。后来,拥有马匹的多寡成为了一种国力的象征,而骑马的兵士俨然是勇敢,膘悍的代名词。骑者怀有一种强烈的征服欲和驾驭感。骑马也成为了最男人的一项运动。

战争的结束,社会的安定,"骑马厮杀"向休闲,骑乘方面逐渐演化,马术运动开始兴起。大约在16世纪,阿拉伯马传入欧洲大陆,赛马运动也随之兴盛,中世纪的古罗马、古希腊骑士精神蔚然成风,成为欧洲贵族们追求的时尚。骑马、赛马作为骑士的七技之一而被贵族们大加耀。1174年,在英国伦敦出现了赛马场地,每周五,大批王公贵族云集于此。1195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以一袋金子悬赏在一次赛程为4.828公里赛马比赛的获胜者。这是马术史上有证可考的第一次赛马奖金。

中国从殷代开始,出现了管理马的机构。周朝马政已初具规模,赛马活动成为王公贵族最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开展赛马活动最早的国家之一。

马术学习费用?月收入达到多少可以考虑这项运动?

请问你指的是英式马术的学习吗?

正规的英式马术注重安全和马术理论基础的教育,认同马匹的福利高于一切的理念。

学习英式马术到就近的马术俱乐部就可以学习了,一般加入会员后骑乘比散客骑乘更划算、也会有些其他优待。

费用根据俱乐部的地理位置、场地设施、马匹品种、教练素质等等因素而不同。

好的俱乐部会员骑乘一般在100-200元/鞍时(45min)左右,外加教练费。

教练费用国内的30-300的都有,好的教练自然贵一些,请认准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

不过如果是初学,建议找个中级教练,一周练习一两个鞍时就可以了。

装备一般俱乐部都有提供,等有兴趣了再自己慢慢买。

这样算的话一个月花个1200-3000(4-8鞍时)就能够系统学到英式马术了,效果也比较好。

如果条件不允许,一个月1-2鞍时也OK,看自己的兴趣了。

至于月收入达到多少可以考虑的话……呵呵,那你就自己考虑了~

希望能帮到你。

福州至尚武有多少公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833.1公里

起点:福州市

1.福州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沿乌山路行驶240米,过右侧的美鬓榕约320米后,朝工业路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240米,直行进入白马中路

3) 沿白马中路行驶90米,右转进入斗池路

4) 沿斗池路行驶540米,左转进入西环中路辅路

5) 沿西环中路辅路行驶200米,直行进入西二环中路

6) 沿西二环中路行驶10米,过右侧的金辉洋大厦约50米后,直行进入西环中路

7) 沿西环中路行驶140米,过工业路高架桥约280米后,直行进入西环南路

8) 沿西环南路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浦上大道

9) 沿浦上大道行驶50米,直行进入浦上大道

10) 沿浦上大道行驶1.1公里,稍向左转进入南江滨立交桥

11) 沿南江滨立交桥行驶400米,直行进入南二环路

12) 沿南二环路行驶1.6公里,过白鹭岭高架桥,朝湾边大桥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3) 沿匝道行驶570米,直行进入福湾路

14) 沿福湾路行驶2.0公里,直行进入天演路

15) 沿天演路行驶970米,过湾边立交桥,稍向右转进入湾边立交桥

16) 沿湾边立交桥行驶290米,过湾边立交桥,右前方转弯进入三环快速

17) 沿三环快速行驶6.9公里,朝沈海高速/G15/G70/福银高速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8) 沿匝道行驶680米,直行进入螺洲大桥

19) 沿螺洲大桥行驶5.2公里,直行进入五虎山隧道

20) 沿五虎山隧道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福州南连接线高速

21) 沿福州南连接线高速行驶11.0公里,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福州南连接线

2.沿福银高速公路福州南连接线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沈海高速

3.沿沈海高速行驶195.1公里,稍向右转进入同集中路

4.沿同集中路行驶870米,直行进入沈海高速

5.沿沈海高速行驶26.0公里,直行进入厦蓉高速

6.沿厦蓉高速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沈海高速

7.沿沈海高速行驶538.3公里,过排榜立交,朝盐田/横岗/G25/S28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长深高速

8.沿长深高速行驶,过排榜立交约1.0公里后,直行进入长深高速

9.深圳市内驾车方案

1) 沿长深高速行驶200米,朝福田/S28西/南山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2.5公里,直行进入水官高速

3) 沿水官高速行驶5.2公里,直行进入南坪快速

4) 沿南坪快速行驶13.7公里,朝宝安/南山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南坪快速路

5) 沿南坪快速路行驶490米,在大学城/留仙大道/S33/南方科技大学出口,稍向左转上匝道

6) 沿匝道行驶220米,右转进入九号路

7) 沿九号路行驶190米,左转进入留仙大道

8) 沿留仙大道行驶6.1公里,直行进入留仙三路

9) 沿留仙三路行驶850米,直行进入宝石路

10) 沿宝石路行驶430米,左转进入上川路

11) 沿上川路行驶2.1公里,过右侧的永成电器批发部约280米后,左转进入公园路

12) 沿公园路行驶10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上合路

13) 沿上合路行驶190米,到达终点

终点:尚武

出现尚武之风的汉代,为何说是具有军事色彩的体育活动?

汉代是一个尚武的时代。尚武的风气上到天子,下到黎民百姓。尚武的风气使得人们热爱击剑、蹴鞠、射箭、摔跤等体育活动。这些和军事训练有关的体育活动,在汉代对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在身体上,有利于人们健康,提高了身体素质;在军事上,为国家军事提供人才保障,使得汉朝的军人能征善战;在精神上,使得人们积极进取,敢于冒险。

1,蹴鞠:军队的竞赛项目

中国古代有一种类似于当今足球的运动,叫做“蹴鞠”。上个世纪60年,人们在云南沧源县发现了距今3400年的岩画,其中其中就就踢球的形象。蹴鞠最早是一种军队娱乐的项目,西汉的刘向曾说:“记黄帝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土知有才也。”也就是蹴鞠是练武的一种运动。根据史料显示,战国时期,蹴鞠就已经十分流行了。到了西汉,已经蔚然成风。蹴鞠是汉代军队基本的比赛项目之一,三辅离宫就修建了球场,以供军队比赛、检阅。据说霍去病在远征匈奴时,军队到达营地便挖筑球场,进行了蹴鞠比赛,鼓舞士气。

汉代蹴鞠

汉代长安修建有“鞠城”,以供高官贵族欣赏蹴鞠运动。汉武帝也十分喜爱蹴鞠,他的宠臣董偃曾将各地的蹴鞠名将召集到鞠城进行比赛。汉武帝一看到精彩之处,就让文学侍从枚皋吟诗作赋西汉后期的汉成帝也喜欢蹴鞠。

鞠城

汉代蹴鞠运动的场地为“鞠域”,球门为“鞠室”。李尤在《鞠室铭》中有对蹴鞠进行描写:“园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卡兰在《许昌宫赋》中对鞠场有描写:“设御座于鞠域,观奇林之曜晖,二六对而讲功,体便捷并若飞。”大体上可以得知,汉魏时期的足球是圆形的,球场四周有墙环绕。场上有看台,还有专门为皇帝设置的御座。场地分阴阳两面,每面有半月形的球门相对称,球门每边各六个,每个球门内有守门员一人。在比赛时,双方各设队长一人,接着双方相互对抗,有攻有守。比赛中设有裁判,以纠偏正误。

汉代画像石上的蹴鞠

2,击剑:武术的起源之一

中国的击剑运动也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剑成为军队中普遍使用的武器,佩剑、练剑、击剑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尚。当时各国的国君、将军都喜欢佩剑,尤其是吴越地区的剑最有名。《后汉书·马援传驸马廖传》载:“吴王好击剑,百姓多剑癜”。越王也喜爱击剑,他的名匠为他打造了“掩日”、“断魂”等八把名剑。传说中越国出现一位精通剑术的女子,她曾经被邀请到军队中比赛和论道,被称为“越女论剑”。到了汉代,击剑运动进入了黄金时代。首先在材料上,钢铁冶炼技术成熟,使得钢铁剑取代了青铜剑,使得剑更加锋利、坚韧。汉代的剑基本是由剑身和剑柄组成,剑身又包括剑尖、剑刃、剑脊,剑柄包括护手、剑首。在剑首上系有剑穗。

汉画像石拓片

汉代佩剑和击剑的风气十分旺盛,不仅官差、军人、武夫佩剑,就连文人也喜欢学剑、佩剑。如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东方朔宣称自己“十五学击剑”,家境贫寒的杜陵尹翁归从小“喜击剑”。那些精通剑术的人被称为“剑客”,汉代有名的剑客很多,如“齐张仲、曲成侯以善击刺,学用剑,立名天下”。当时的皇帝和诸侯王都喜欢剑客。

汉砖画:武士

汉代还出现了剑法,如《剑道三十八篇》,对剑的使用有系统的总结。汉代流传下来的剑术有昆仑剑、青萍剑、蟠龙剑、纯阳剑、太极剑、八卦剑、形意剑、双手剑螳螂剑和龙凤双剑、水鲁双剑等等。汉朝的击剑运动除了直接格斗之外,还有舞剑。历史上著名的“项庄起舞,意在沛公”,就是一次舞剑。

汉砖像:搏斗

3,射箭:古代军人的基本技能

射箭,是中国上古“六艺”之一,因此备受重视。射箭是一项和军事紧密联系的运动,在上古时代,贵族学习射箭,是为随时出战做准备。战国以来,射箭成为民间习武之家必备的本领,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了汉代。许多习武之人往往通过一手的射箭本领获得皇帝的青睐,从而得到重用。如韩焉因“善骑射”,被汉武帝赏识,以至于“益尊贵,官至上大夫”。

汉砖像:立射

当然,游牧民族是最擅长于射箭的,例如匈奴人平时就“人不驰弓,马不解勒”,骑马射箭乃是其特长。除了匈奴之外,乌桓、鲜卑、扶余、西羌等族,也“俗善骑射,戈猎禽兽为事。”而内地最擅长射箭的人们主要分布在陇西、北地、天水等西北一带,这里位于匈奴和西羌等游牧民族出没地区,因此有修习战备,汉朝著名的许多将领也都来自于此,如北地的甘延寿,因为善于骑射而成为羽林郎;陇西人赵充国也同样“善骑射补羽林”;陇西人李广更是以骑射闻名,据说他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发。李广射石的故事,更是世代流传。

汉砖像中的射猎和生产

汉代的射箭,不仅是一种军事必备技能,也是一种体育竞技。人人往往会看射射的远,射的准。如东汉愍王刘宠因为善射名噪一时,史称他“十发十中,中皆同处。”汉代射箭活动主要有四种形式,分别是立射(站立进行的射箭比赛)、骑射、弋射(射飞鸟)、弩射。在狩猎中进行了射猎比赛也是常见的一种射箭比赛方式。在汉代砖画,有许多表现射箭场景的画,十分生动。

汉砖像:骑射

4,摔跤:相扑的前身

摔跤也是一种十分悠久的体育活动,主要来源于人类和野兽的搏斗。古代,将摔跤成为“角抵戏”。南朝任昉著在《述异记》中有论述,认为这种活动来源于蚩尤和黄帝大战时“以角抵人,人不能向”。后来冀州就出现了纪念黄帝大战蚩尤的“蚩尤戏”,在活动中,人们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而汉代的“角抵戏”便是“蚩尤戏”的发展。

河南新密发现的东汉墓角抵戏壁画

在汉代时期,摔跤运动十分受欢迎,如汉武帝就多次举行大型的摔跤比赛。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皆来观”;另外一次是元封六年夏天,京城的百姓许多都到上林平乐馆看“角抵戏”。东汉时期的张衡在《西京赋》中对摔跤活动有较为详细的描写:“乃使中黄之士,育获之畴……植发如竿,袒裼戟手,奎踽盘桓。”这里的中黄、育、获都是古代的大力士,让这种大力士将头发扎得树立起来,光着身子,两手向前,互推互搏。在比赛中,有裁判来判决。

摔跤不仅流行于上层,在民间社会也广泛流行。陕西省长安客省庄汉墓出土的铜牌上刻有一幅摔跤图,画面上是两位农民打扮的男子在树荫下进行摔跤活动。该图案是汉代摔跤运动较为普及的证明。许多汉墓也出土了摔跤的图像。这种摔跤运动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唐代成为了相扑,后来又传入了日本。不过在中国蒙古族地区,还有比较原始的摔跤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