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星级酒店数量趋势如何?

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星级酒店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全国星级饭店统计管理系统中共有星级饭店13304家,至2017年下降至10645家

2019年,全国星级饭店统计管理系统中共有星级饭店10667家,8920家星级饭店的经营数据通过了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的审核。

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全国星级饭店统计管理系统中星级饭店数量为9923家,共6345家星级饭店经营数据通过审核。

扩展资料

在疫情中一星级饭店整体受损严重程度最低:

通过对比2019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各类星级酒店经营情况数据可以发现,受疫情影响,总体营收下降幅度最大的为五星级酒店,同比下降62.6%,下降幅度最小的为一星级酒店;

在客房收入方面,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也是五星级酒店,同比下降70.9%,受疫情影响最小的为一星级酒店,同比下降42.8%;

在餐饮收入方面,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为二星级酒店,同比下降63.7%;受疫情最小的为一星级酒店,同比下降48.2%。

对于五星级酒店而言,营收主要靠较高的平均房价较高和出租率来拉动,2019年五星级酒店营收中客房收入占比为41.05%(2018年为52.22%),而疫情阻碍了人们的出行进而影响到酒店的入住率,因为给五星级酒店带来的冲击最为严重,这一点也能五星级酒店客房收入下滑幅度可以看出。

而对于一星级饭店而言,餐饮收入占比较大,在此次疫情中,不少饭店采取提供外卖餐饮服务等方式来止损,因此一星级饭店整体受损严重程度最低。

2021年酒店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

第一、是从星级到品牌。

传统星级酒店同质化严重,体验感雷同,品牌在持续弱化,消亡与演变将是必然。在未来,有鲜明品牌精神和相应调性产品设计的连锁品牌,话语权将会越来越重。

第二、本土品牌的崛起。

疫情过后重新开放边境,国际客源几乎没有的情况会有所改善。但中美对抗和各国的本位主义,包括疫情后遗症都会使国际出游人数减少,酒店本土品牌会崛起。

第三、单体走向连锁。

关门的酒店里面,98%是单体。单体酒店抗风险能力较弱,自身各方面承受能力有限,向连锁化、品牌化转型迫在眉睫。

第四、全服务到精选。

过去酒店盲目追求星级、追求配套齐全。以后就不会了,很多酒店没有条件做这么大的会场了。

第五、从地产配套到投资工具。

酒店不再是房地产业的附庸和装饰,而是一个回报可观的投资工具。在当前大环境下,投资酒店依然有很多利好。

我国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的现状 急求!~~ 谢谢

高星级酒店业服务质量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1.高星级酒店服务业现状

近几年来的抽样调查统计表明,入境旅游者对我国宾馆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总体评价普遍较好。在对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餐饮服务、交通服务、娱乐服务、购物服务、导游服务和邮电通讯服务七个方面的服务质量的评价中,满意率最高的一直是高星级酒店服务,评价“尚好”以上的人数一般都超过90% 。

我国高星级酒店总体服务质量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其间主要促进因素为(1)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国际高星级酒店(公司)集团从8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20余年来,我国高星级酒店业不断吸收、消化和利用国际上高星级酒店业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经验,己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星级酒店管理模式。借鉴国际先进的高星级酒店管理理论和经验对我国高星级酒店业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树立服务理念、质量观念,推行服务设施建设和高星级酒店服务标准化,提高服务质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市场竟争压力。自90年代中期起,我国高星级酒店业的出租率和利润率基本呈下降趋势,1998年高星级酒店业的平均利润率己经降为负数(-5. 8%),高星级酒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白热化的竞争迫使各高星级酒店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思路。许多高星级酒店开始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在这种背景之下,开放初期那种对宾客的怠慢己属罕见,越来越多的经营管理者开始注重寻求适合我国高星级酒店业的服务模式,并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2.我国高星级酒店业的差距和问题

对比国外的大型高星级酒店,以及在中国登陆经营的分支酒店,现阶段我国内生的高星级酒店业服务质量仍然较低,服务质量管理比较落后,己成为提高高星级酒店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障碍之一。远的不说,与我们的近邻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相比,我国高星级酒店的服务质量水平尚难与之竞争。2001年《现代高星级酒店》刊载的一份调查结果表明,在全球80家最佳高星级酒店的名单中,泰国曼谷的东方大高星级酒店(Oriental, Bangkok)名列第一,其次是新加坡的拉弗尔高星级酒店〔Raffles, Singapore).香港香格里拉t Shangri-la, Hong Kong )、香港半岛高星级酒店(tPeninsular, Hong Kong)并列第四,新加坡还另有4家高星级酒店入围。 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内地高星级酒店一直与此无缘. 事实正是如此,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星级酒店的硬件设施己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高星级酒店的水平,但由于经营观念、从业人员素质、管理效率、市场竞争压力等高星级酒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水平落后于同行业国际水准。

1.“重硬件、轻软件”倾向

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这一事实,己被认明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重设施建设、忽视人才培养倾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费雷德(Fred)曾走访了我国14个旅游城市,考察了各地112家高星级酒店,认为我国大部分旅游高星级酒店的硬件设施己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高星级酒店的水平,但高星级酒店从业人员素质、质量管理及服务水平却落后于同行业的国际水准。这一问题在我国高星级酒店业中一直以来十分突出,不少高星级酒店设备设施高档豪华,但服务水平差强人意。良好的硬件设施固然是高质量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组成部分,但若没有高水平人员服务,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毕竟,硬件设施满足的主要是宾客物质上的需要,只有人员服务才能给予宾客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满足。

服务营销学家卡尔宗把服务体验称作“关键时刻”(Calzon, 1987)。这其中隐含的假设是:客人对服务接触的感知是决定客人满意度、质量感知以及长期忠诚度的关键因素。服务体验研究的重点是客人与服务人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服务体验包括四个要素:1、服务人员,包括直接和客人接触的员工和不直接和客人接触,但为组织的运转做出贡献的成员;2、服务设施,包括客人直接使用的设施和间接使用的设施,如餐厅的厨房;3、服务对象,即高星级酒店客人;4、服务过程,即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一系列活动的顺序。

香格里拉酒店的一个服务特色是:真诚质朴、彬彬有礼、温良谦恭、乐于助人、自豪而不骄矜。“让客人喜出往外”,也是“好客之道”所追求的目标。香格里拉营运部门在集团内部倡导的“客人一总经理对话”沟通模式,是目前全球酒店业唯一的模式。这就是:在香格里拉旗下的38家酒店,每星期一至五的下午5时至7时,38家酒店的总经理都分别在自己的酒店大堂会见驻店客人,与客人直接对话交流、沟通。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办法,却令管理者和客人收到喜出望外的效果。而中国酒店内的服务人员与顾客之间的界限似乎十分清晰,平时碰到客人时,服务人员要么会例行公事般地对客人打声千篇一律的招呼“您好!”,要么就匆匆地擦肩而过,一般除正常的服务工作外是不会主动与客人交流的。而酒店内的高层管理者一般更不会来到一线服务场地,因而也就更没有与客人交流的机会了。中国的高级酒店也应该更多的注重细节,更好为客户服务。

2.服务质量管理效率低下

质量的基本要素是一致性。高星级酒店产品具有无形性特征,与工业企业不同,高星级酒店很难对服务产品本身进行诸如颜色、尺寸、大小的控制,对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控制是提高服务质量可靠性、一致性的根本途径,制订科学的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规程,并以这些标准和规程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控制是保证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稳定性的主要手段。 员工在这些具体的标准和规程指导下所提供的服务就是人们熟知的“标准化服务”。虽然标准化服务正遭受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怀疑。但就我国高星级酒店业的总体现状而言,对绝大多数高星级酒店来说,大力推行标准化服务仍是适宜的选择。

比如,在国际上,效率的具体化就是明确的时间概念,上菜是几分钟、叫出租车是几分钟内到、客房内设施坏了多长时间内维修好、总台结账几分钟内完成等大大小小的服务都有着定量的服务标准,尽管在具体数量上有所差距,但快捷简便是共同的原则。而我国部分酒店还未树立服务效率的意识,在最需要体现效率的地方往往是通过模糊的概念来表达的,诸如用“差不多”、“马上”、“很快”之类的不确定时间用语来表达。这必然造成对客户的不负责,也不能使得客户满意和认可其服务。

3.高星级酒店从业人员素质落后

先进的服务设施和从业人员良好的基本素质是高星级酒店提供优质服务的根本保证,两者不可偏废。我国众多内资高星级酒店在设施设备方面与国外高星级酒店相比可谓毫不逊色,有的甚至可以与国际豪华高星级酒店相媲美,但服务质量水平却大大落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落后。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包括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外在素质指从业人员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的职业化。员工的外在素质水平对创造高星级酒店高雅文明的环境氛围有极大关系。高星级酒店从业人员的内在素质系指高星级酒店员工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即员工的文化水平、文明程度、道德修养以及专业知识、服务意识、服务技巧等。高星级酒店服务作为一种无形的商品销售,高星级酒店从业人员的内在素质是其价值所在。高星级酒店员工的内在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星级酒店各种制度、服务标准和操作规程能否发挥作用,因而也是高星级酒店能否维持并提高服务质量水平的关键。我国高星级酒店从业人员素质较高星级酒店业发展初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各种因素也正制约着我国高星级酒店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比如锦江饭店遍布全国的80多家酒店现有各级各类人才,包括经营、管理、工程土建装演改扩建涉及的各系统(设计/咨询/施工/监督/维修保养)、财务、人力资源论文 target=_blank href="/thesis/List_54.html">人力资源、厨师、电脑、公关营销、保洁、采供、文秘和外语等各类人才;锦江集团教育培训中心是集团专设的培训基地,拥有专职的师资队伍和实习酒店,也是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指定的国内唯一一家有权联合发证的培训基地;全权管理的酒店或加盟的酒店可以派出骨干到集团内相应的酒店实习或挂职。

4.工作满意度低,员工流动率高

高星级酒店只有拥有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才能确保服务质量的稳定。我国高星级酒店业因员工流动率过高影响服务质量水平己引起业界和研究者的重视。一项统计表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高星级酒店员工平均流动率在30%左右,有些高星级酒店其至高达45% 。 员工流动率过高对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稳定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员工在决定离开而尚未离开高星级酒店的那一段时间里,工作不如以往认真负责;高星级酒店在员工离去后,不仅需要一定时间物色新员工、培训新员工,但往往由于培训不足,新员工各方面的素质难于满足服务需要,直接影响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员工流失还会影响士气,对其他在岗人员的情绪及工作态度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我国高星级酒店业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员工队伍不稳定的首要原因是高星级酒店员工职业满意程度低。

多数高星级酒店尚未认识到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凝聚和激励功能,因而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十分有限,如许多高星级酒店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举办几次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缺乏企业文化这种精神上的纽带,高星级酒店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很难维系。

5.高星级酒店部门协调性差

如前所述,高星级酒店服务产品必须由不同部门、不同员工共同提供,具有综合性特征。由此可知,高星级酒店产品的质量也必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即高星级酒店产品质量不仅涉及到高星级酒店各部门的工作质量,而且取决于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密切配合和高度协调。根据“内部营销”理论,在内部营销的概念中隐含着两个基本观点,第一,“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客人”(Gronroos, 1981)。这表明对于一个企业,并非只有与客人直接接触的员工才有必要考虑如何让客人满意,组织中的任何人都有他(她)必须为之效力的客人。第二,在员工有效地为最终客人服务之前,他们必须像对待最终客人一样服务于内部客人并以此为乐。这两个观点表明市场营销中的一些工具和概念(如细分市场、市场研究)都可以运用到内部员工身上(Berry, 1981).内部营销的基本前提是满意的员工(即享受良好服务的内部客人)会导致满意的客人(享受良好服务的外部客人)。

有些高星级酒店部门协调性差的首要原因在于员工缺乏协作意识、部门之间缺乏良好沟通。如果高星级酒店所有员工,无论是前台服务人员还是后台服务人员,无论是客房服务人员还是餐改服务人员都能够以“全心全意满足宾客需要”为指导思想,高星级酒店的内部协调度将大大提高。员工因不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程序和规范是影响高星级酒店内部协调性的又一原因,轮岗和交叉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以喜来登酒店的一个经典案例来说,有一次当一位客人在餐厅进餐时,服务小姐手持菜牌上前应答,小姐说:“先生,这几道菜中有牛肉,请您不要点。这几道菜是用牛肉汁煨过的,也请您不要点。”先生惊呼:“小姐,你是怎么知道我不吃牛肉的?”“先生,您两年前曾来本店入住,我们有宾客档案提供您的喜好和要求。”“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两年前入住贵店时只住过一天,吃过两餐饭,这样的个人习惯便被你们知道并牢记在心,能有这样的服务水准,这样的体贴入微,让我怎能不被你们所折服呢”自此这位宾客成了该店的忠实的回头客。在这个案例中,就是酒店的档案管理系统和具体客服系统的协调合作使得客人享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服务,从而使得客户的忠诚度大大提高。

6.恶性价格竞争影响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星级酒店数量也一直呈高速增长的态势,高星级酒店供给能力有了显著提高,部分地区高星级酒店供给能力远远超出市场需求,由此导致高星级酒店市场出现供过于求。在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之下,一些高星级酒店试图利用价格战来争夺客源.然而,高星级酒店服务的特殊性质,使得价格战在高星级酒店行业的作用极为有限.由于高星级酒店服务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宾客不可能因为高星级酒店降价而大量购买,薄利多销原则在高星级酒店业很难适用。因此,高星级酒店的大幅度降价行为只能会导致营业收入的锐减。高星级酒店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经济利润。优质低价或许可以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在短时间内存在,但绝不可能长期如此,质价相符才是市场经济永恒的规则。当恶性价格竞争发生时,为了获得利润,企业最终会以损害宾客利益为代价来寻求补偿。于是裁减员工、降低服务质量标准便成了许多高星级酒店的无奈选择。

下面两个网页有相关问题的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的酒店行业如今发展的怎么样?呈现怎样的趋势?

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内结构性差异化特征。由于国家对三公消费和八项中央规定的限制,以五星级酒店为代表的豪华酒店消费需求迅速萎缩。同时,由于经营成本高、房地产投资高峰期等因素,豪华酒店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增长率逐年下降。

在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高峰后,以如家、汉庭等连锁酒店为代表的经济型酒店由于严重同质化和供应过剩,已进入洗牌阶段。中高端酒店业受益于消费升级和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快速扩张,再加上经济型酒店和豪华酒店消费转移的影响。近年来,中高端酒店迎来了行业分红时代,并保持了多年的快速发展态势。

未来中国酒店业的结构布局将接近欧美等发达国家,呈现中高端酒店为主体的特点。从目前国内酒店市场结构来看,中端酒店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中高端酒店将迎来中长期快速发展阶段。如果你不了解互联网,不要投资或经营酒店,即使你已经是高级酒店的专业经理,因为你不了解生产关系。如果你不了解生产关系,你就不属于酒店商业圈,那么你离失败不远了。

未来,酒店将变得越来越智能化。现在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进入酒店,如刷脸支付、代码扫描入住、AI前台、智能客房系统等。这对酒店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把握好了,就能抓住机遇,收获很多。相反,我们可能会被市场淘汰。随着企业组织的日益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和多样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将在管理目标、管理职能、管理技术和对管理者的要求等方面产生新的变化。                 

分析当前中国酒店发展现状?

关截止2021年1月1日,我国共有酒店业设施27.9万家,客房总署1532.6万间。其中,绝大部分的酒店都分布在除一线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及省会省市之外的其他城市区域;且绝大部分的酒店业实施都是低端设施。

酒店在住宿业占主导地位

截止2021年1月1日,全国住宿业设施总数为44.72万家,客房总规模1620.43万间。其中酒店业设施27.92万家,客房总数1532.60万间,平均客房规模约55间,酒店业设施和客房数分别占我国住宿业的62%和95%,占我国住宿业的绝对主导地位。

区域分布:西部发展落后

从全国酒店业城市级别分布的总体情况来看,一线城市酒店、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酒店、其它城市酒店这三大区域的设施数分别是2.1万家、6.2万家、19.6万家,所占比重分别是8%、22%、70%。

从客房数来看,一线城市酒店客房数约为154.6万间,占10%;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酒店客房数约为364.9万间,占24%;其它城市酒店客房数约为1013.1万间,占66%。由此可见,从数量上看,我国绝大部分的酒店都分布在除一线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之外的其它城市区域。

从省一级行政区酒店业设施的酒店数来看,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广东、四川、浙江、山东、江苏、云南、河南、湖南、湖北和广西,这十个省拥有的酒店设施数都超过了1万家。其中,排名第一的广东省酒店业设施数达到了28383家,超出位列第二位的四川8千多家。设施数最少的三个行政区是天津、宁夏和西藏,分别是2088家、1606家和1495家。

从省一级行政区酒店业设施的客房数来看,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四川、山东、河南、云南、湖南、湖北和广西,这十个省的酒店客房数都超过了54万间。其中,排名第一的广东省拥有约184万多间客房,超出第二位浙江约85万间。

广东省的客房总数一枝独秀,主要的原因是珠三角是目前国内人口总数最大的城市群之一,拥有广州和深圳两个一线城市和东莞、佛山等众多中等城市,仅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的客房总数加起来就超过了68万间。全国范围内,客房数最少的仍然是青海、宁夏和西藏,总数都没有超过13万间。

从我国酒店业区域发展总体情况来看,东部和中部发展情况较好,酒店数量较多,西部青海、宁夏、西藏等省份酒店业提升空间较大。

档次分布:低端经济型酒店占据半壁江山

从全国酒店业档次分布的总体情况来看,经济型(二星级及以下)、中档(三星级)、高档(四星级)、豪华(五星级)这四个档次的设施数分别是23万家、3万家、1.6万家和0.4万家,所占比重分别是82%、11%、6%和1%。

从客房数来看,经济型(二星级及以下)客房数约为942.4万间,占61%;中档(三星级)客房数约为259.4万间,占17%;高档(四星级)客房数约为223万间,占15%;豪华(五星级)客房数为107.8万间,占7%。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酒店业设施都是低端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