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美食和路线!吃货安徽之旅

飞机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

简介 位于合肥经济开发区高刘镇,距合肥市中心31.8公里机场总共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航站楼面积为10.85万平方米,跑道长3400米,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1100万人次。

天柱山机场

地址 安庆市宜秀区大桥办事处象山村

电话 0556-5861114

黄山机场

地址 黄山市屯溪区奕棋镇龙井路8号黄山机场

电话 0559-2934144

简介 坐落于黄山市屯溪区,又称黄山屯溪机场,2014年6月更名为黄山市屯溪国际机场。

九华山机场

地址 贵池区东北部梅龙与马衙两个街道办事处交界处

电话 0566-4879222

简介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是继合肥新桥机场、黄山屯溪机场、阜阳西关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之后的安徽省第五座民航机场。

阜阳西关国际机场

地址 颍州区机场路(阜阳市西南9公里)

电话 0558-7117086

简介 位于阜阳市西南,距市中心9公里,是安徽省最早的三个民用机场之一,又是最新全面完成扩建任务的机场。

火车

合肥火车站

地址 合肥市瑶海区站前路1号

电话 0551-64243311

阜阳火车站

地址 阜阳市颍东区北京东路与向阳北路交叉口

电话 0558-2483222

蚌埠南站

地址 龙子湖区 李楼乡大学园区东侧(近东海大道)

淮北站

地址 淮北市相山区长山路桥附近

电话 0561-2122222

滁州东站

地址 滁州市琅琊区天长东路186号

电话 0550-3022951

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是大自然造化中的奇迹,历来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黄山,原称“黟山”,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改卜首,因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升仙而改名为黄山。

宏村

宏村是以徽派建筑为特色的村落,位于黟县城西北角,因奥斯卡获奖电影《卧虎藏龙》而闻名中外,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弊森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的道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监太平湖,以佛教文化习俗和奇丽的自然风光享誉海内外。 九华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称,千米以上的高峰20多座,为首的是十王峰。山间秀溪萦环,银瀑飞,景核数色迷人。山峰如台似柱,耸入云霄,又有芙蓉出水之姿,神工鬼斧。

西递

西递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它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现代的阳光还没有照耀在西递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哗这之外,它抱残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朴素的民间生活。

天柱山

天柱山位于长江北岸、安徽省潜山境内,因主峰如“擎天一柱”而得名,被誉为“江淮第一山”,是世界地质公园。 天柱山自然景色奇绝,又名皖山、皖公山,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区内“峰雄、石奇、洞幽、水秀”,集北山之雄、南山之秀于一身。景区共有七大景点,有标志景观最高峰——天柱峰、号称“花岗岩第一秘府”的神秘谷、刘源扎寨抗元的总关寨、高山人工湖炼丹湖等胜景,还有人称“江淮第一漂”的潜河漂流。

绩溪

位于安徽省南部,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自然山水雄奇秀丽,人文景观异彩纷呈。颇具徽派建筑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居比比皆是,砖、木、石三雕精妙绝伦,是一座诱人的徽州民俗博物馆。明清古遗甚多,胜迹原汁原味,成为研究中国封建后儒社会的宝库,现保存完整的古迹有三百余处。

琅琊山

琅琊山是皖东第一名胜,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城山相接。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24大文化名山之一,安徽省五大风景区之一。 琅琊山风景区,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区。主要山峰有摩陀岭、凤凰山、大丰山、小丰山、琅琊山等。景区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名亭、古寺为主要景观。

齐云山

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古称白岳。位于徽州休宁县城西十五公里处。海拔585 米,方圆一百平方公里。境内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间以幽洞、曲涧、碧池、青泉,汇成胜境。齐云山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圣地.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1981年列为省重点保护单位,1994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歙县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 歙县保存文物特别丰富,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歙县境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许村镇、渔梁村、棠樾村。 许村镇位于歙县西北部,曾是古徽州通往安庆、池州的必经之地。

卢村

卢村位于安徽省黟县,又名雉山村,地处交通要道羊栈岭南侧。距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以北约1千米,参观完宏村顺道去一次卢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卢村靠山临水,村西小溪名下门溪,村东小溪称前街溪,至村南汇合而成丰栈河。村东民宅依溪而建,临水一侧多挑出,建有敞廊,别有一番情趣。一级级青石抬阶,一座座小木桥,使人感觉身处山村,却又似在水乡。

濠州

亳州市是安徽省省辖市,位于皖西北边陲,黄淮平原南端,西北与河南省接壤,西南与阜阳市毗连,东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与淮南市为邻。从商城王建都开始,亳州市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1986年撤县建市,同年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亳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灿若星辰的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文人墨客。

孔雀东南飞文化园

《孔雀东南飞》故事凄婉动人,曾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安徽省亟待挖掘的三个优秀民间故事之一”,在国内外文坛均享有崇高的声誉,且小吏港有大量的《孔雀东南飞》遗迹,如刘家山、苦水井、花山(即华山)、孔雀坟、望雀墩、孔雀台、永镇寺等,极具开发价值。同时皖西南旅游区是省政府重点培育的旅游区。

五千年文博园

五千年文博园位于太湖县高速公路入口处,是由安庆市五千年公司严格按照国家4A景区标准打造的一座气势恢弘的文化艺术博览园,文博园一期占地面积约600亩,总投资5.45亿元,于2010年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五千年文博园由中华百工坊、五千年文化走廊、四大艺术馆、千人表演艺术馆、天人合一景区、天上人间景区、摩崖石刻景区、文化安庆景区、皖江文化景区以及皖江第一街——皖街等十大景区组成,是五千年公司将中国民间文化产业深度演绎,并升级为旅游产业的崭新创造,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成功运作的典范。

▼ 安徽美食安徽美食推荐>>>>六安酱鸭六安酱鸭是安徽省六安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六安素有“麻鸭之乡”盛名。色泽橙黄,油光发亮,香气浓郁,咸中带鲜,鸭屁股上还插有一个大红辣椒,恰似一具色香俱全的艺术品。>>>>腌鲜桂鱼腌鲜鳜鱼原名臭鳜鱼,是徽州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嫩白鲜美,具有特殊的香味,是微州地方传统风味。约在300年前,沿江一带的商贩每年入冬前将长江中产的鳜鱼运至黄山、屯溪、歙县等地出售。由于交通不便,需要七、八天才能抵达目的地。商贩们在途中为防止鲜鱼变质,采取摆一层鱼,撒一层盐的方法,并每天上下翻动。抵达屯溪等地后,鱼不仅没变质,还散发出一种特殊的“臭味”。经烹调后,其鲜香味较鲜鳜鱼有过之而无不及,久而久之,便成为屯溪、黄山等地的席上珍品。>>>>符离集烧鸡符离集烧鸡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的汉族传统名菜,因原产于符离镇而得名。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也是中华历史名肴,和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锦州沟帮子熏鸡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鸡”。正宗的符离集烧鸡色佳味美,香气扑鼻,肉白嫩,肥而不腻,肉烂脱骨,嚼骨而有余香。>>>>无为板鸭无为板鸭也称为无为熏鸭,是安徽省无为县传统清真名食,始创于清朝年间。以巢湖麻鸭为原料,配以八角、花椒、丁香、小茴香等约30种中药和调料,先熏后卤,制作而成。成菜色泽金黄油亮,皮脂厚润,肉质鲜嫩,醇香味美。>>>>萧县羊肉在徐淮一带,以羊肉名闻遐迩的,当数萧县。据《萧县志》载:清朝同治年间,萧县圣泉乡袁楼村的彭玉山学有一套烹调绝技,后经人引见,进入清宫御膳房,以一道汁浓味厚的羊肉汤而受到皇宫的青睐。萧县饮食特色的“全羊宴(萧县羊肉)”已有300多年历史,萧县羊肉馆有“老字号名震徐淮三百里、羊肉汤味压江南十二楼”之说,全县“羊饭店”达5000余家,日销量达万余只,已形成圣泉寺、丁里镇、筛子泉和龙城镇“四大羊美食集群”。>>>>九华山“素斋”“荤年素年”这一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久负盛名的九华山“素斋”。与其它素斋不同的是,九华素斋在造型艺术上属“以荤托素类”。既达到了形似,也追求神似,在原料上采用了传承寺院素斋,不纳荤腥,全部素食,而且是无污染绿色原料,体现了重返自然、返补归真的神韵。>>>>太和板面太和板面又称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著名的汉族小吃,面食代表之一。由于它起源于阜阳太和县,加之又是在案板(当地老百姓和面和做饭用的木质桌子)上摔打而成,故它的这个名字多少年都未曾改变过。太和县不大,但却以制作各种小吃而让人们熟知。>>>>黄山双石是以石鸡与石耳一起烧的一道名菜。石鸡属蛙类,为两栖动物。因肉味鲜美,好似鸡肉,被当地称其为“石鸡”。而石耳形状和木耳相似,但比木耳大,表面呈黑色,即是山珍名菜,也可入药。>>>>椿芽焖蛋椿芽焖蛋选用初春椿芽尖配以农家土鸡蛋,采取焖制技法烹制,椿芽经小火焖制,香味尽渗透入蛋内,故成菜浓香扑鼻,脆嫩爽口。在当地的农家土菜馆可以吃到这道美味。>>>>石耳炖石耳炖鸡是一道汉族传统名菜,属徽菜系,指用鸡肉、石耳、鸡蛋清作为主料,再加入精盐、味精、料酒、胡椒粉、淀粉等辅料制作而成的一道美食。此菜鸡肉酥烂,汤汁鲜美,有特殊芳香,为炖菜珍品。是在国家级风景名胜九华山必食菜品。>>>>蝴蝶面蝴蝶面有两种,一种属于意大利面。原料相同,但形状不同。另一种蝴蝶面在上海、江苏及沿江一带享有较高声誉,是著名的汉族小吃,属于徽菜系列,起源于光绪年间。>>>>绿豆煎饼绿豆煎饼是一道美食。主要原料:绿豆、面饼、鸡蛋、香肠、油条。绿豆煎饼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

安庆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从 美食 看安庆人生活的变化,从另一个角度能看安庆 美食 的特色。容我慢慢说来。

五六十年代

大家都是吃大锅饭

那时候能吃饱就很幸福

吃的东西还要靠粮票买

想吃肉就得拿肉票

等等

各种票一大堆

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到

每年年关在供销社凭票购物时了

粮票

那个时候

瘦肉很少人吃,没油水

人们更喜欢吃肥肉

油渣儿 简直就是当时的极品 美食

撒点盐或者糖

那滋味,真的是棒极了

伴随着咱们国家的迅速发展

好吃的零食也慢慢多了起来

有米阔、熬糖稀等

大人们忙得热火朝天

贪吃的小孩子口水直流

香香甜甜的 小龙人

包含了大锤整个童年记忆

还有在大街小巷吆喝的老人

还有自带音乐“叮—叮—当”的老人

一听到声音

大锤就知道卖麦芽糖的来了

慢慢地进入九十年代之后

大家的钱包都鼓了起来

小饭馆也热闹起来了御灶凯

时不时的就出去打个牙祭

有多少在外的安庆人

回安庆一定要尝一下安庆的 美食

然后拼命的安利给朋友

去好吃街、小巷道

挨个扫荡

为的就是吃一口

墨子巷炒面

大南门牛肉包子

后围墙的鲫鱼肉圆汤

先锋巷青椒肉丝面

油炸、烧烤

……

这么说吧

安庆的大街小巷

都藏着无数美味的小吃

都能让你满怀期待

需要排队?

没有问题

几十年前安庆的 美食 一辈子都吃不完

如今只需要半小时

并且吃得精致,吃得多样

更不能错过辩槐的是

如今开个车

二个小时就可以吃遍安庆

不信?

一起来看

01

怀宁县

(约1个小时)

鱼头山粉圆子

怀宁龙凤贡面

怀宁鸡肉馄饨

怀宁蟹粉狮子头镇唤

02

潜山市

(约1个小时)

天柱香鸭

石耳炖老鳖

地皮菇

03

太湖县

(约1个小时)

状元糕

水菊粑

臭豆渣

04

望江县

(约1个小时)

望江豆丝

武昌湖大闸蟹

土虾子

05

宿松县

(约2个小时)

清蒸鲥鱼

宿松凉亭雪枣

卡痞粥

麻花烧肉

06

岳西县

(约1个小时)

岳西特有的血粑(幌耙)

岳西菖蒲小河鱼

炒米圆子

神仙槎豆腐

07

桐城市

(约1个小时)

丰糕

蒿子粑

桐城朝笏

水碗

安庆的 美食 还有很多很多

单靠大锤是说不完的

需要你们亲自体会

安庆

一座吃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安庆的发展也越来越好

从以吃饱为理想

到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 美食 之行

与其说我们变得越来越懂得享受

不如说我们钱包鼓了

腰板也跟着变得硬气了

这就是我们吃的变化!也是安庆人生活的变化

讲实话安庆的特色小吃比较少,因为安庆地处鄂赣皖交界处,受到了东、西、南三种不同饮食风格的影响,所以总的来说安庆的小吃种类很全,但是地方特色比较少。江毛水饺,这是不用说的了,老安庆人都知道。吴越街的马永兴饭店,安庆最有名的清真饭店,味道很好。怀宁贡糕...还有柏兆记、麦陇香。这可都是20世纪初省内赫赫有名的糕点品牌啊。柏兆记的糕点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怀宁贡糕就是比柏兆记的贡糕的工艺要牛得多。

安庆的臭豆腐,虽然臭豆腐各地都有,但是安庆街头巷尾的臭豆腐真的是好吃得没话说。安庆侉饼,上过CCTV10的希望英语节目。桐城水碗,早有耳闻。韦家巷汤圆,老城的著名小吃。大南门买的牛肉包子,到现在天天早上南门那边都有一个超长的队伍排在那里等着买包子。鸡蛋煎饼...这算不算。这种煎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煎饼,做得很神奇,吕八街的一个鸡蛋煎饼摊超级好吃。对了,这个煎饼摊还卖一种小方糕,热气腾腾的,不知道是什么做的,好像是米粉,超好吃。

在安庆呆过一年,有名的地方小吃应该是什么地的牛肉包子,几年之前了,记不清了。

其实只要做食物的人用心做,美味还是挺多的。离开安庆几年了,对安庆的不是一些地方特色的食物还是念念不忘,故地重游时,希望还能重温。

我对吃不怎么感兴趣!

安庆是安徽省的地级市之一,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西接湖北,南临江西,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称。安庆的好吃的还是比较多的,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安庆有哪些地方的 美食 特产是不容错过的。

1、侉饼油条

侉饼油条是安庆比较有名的一道平民小吃,在整个安庆的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安庆人是把它当成一种早点来食用。侉饼油条一定要趁热吃,刚出锅的侉饼香甜可口,再配上刚出锅的酥脆油条,这不是简单的1+1=2,两者互补后,这味道也跟着升华了。

2、安庆牛肉面

牛肉面虽然不是安庆的本土 美食 ,但是在安庆发展的却是如火如荼,人们对它的喜爱一点也不逊色于当地的本土小吃。安庆的牛肉面馆太多了,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说,如果你在安庆没有吃过3家以上的牛肉面馆,那你就不算真的了解安庆的 美食 。

3、顶雪贡糕

顶雪贡糕产自安庆的怀宁县,因形似山顶的白雪而得名,是深受安庆人喜欢的一道地方名点。顶雪贡糕制作工艺精细,成品香甜美味,是非常不错的休闲小点心,清朝的时候就已经是贡品,距今已经有差不多500年的制作 历史 了。

4、桐城水碗

到了桐城,当地的一种地方名小吃一定要品尝一下,那就是桐城水碗。所谓水碗,不是单指一道菜,而是一类菜的统称,是人们对于汤菜类食物的一种叫法,既可以单点,也可以做成各种宴席菜,常见的水碗有肉片水碗、蛋条水碗、鱼片水碗等。

5、江毛水饺

江毛水饺也是安庆地区的一道传承很久的地方小吃,在周边都比较有名。江毛水饺其实并不是一种水饺,而是我们平常吃的馄饨。江毛水饺选料精细,做工讲究,汤汁浓郁,再加上其产品皮薄馅足,汤汁使用鸡肉或者大骨头熬制而成,因此吃馄饨的朋友不但吃光了水饺,还把汤汁喝个精光。

6、油炸

说起来油炸,老安庆人应该都吃过,有不少油炸店都已经经营了二三十年,伴随着不少安庆人的童年的。虽然油炸食物是一种不 健康 的食物,但是偶尔吃一下,换一种口味,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太湖县唐小妹饭店地址

太湖县唐小妹饭店位于太湖县茶店镇永宁路3号纤迹销,是一家集中餐、小火锅、烧烤毁游、海鲜、冰激州销凌等多种美食为一体的综合性餐厅,服务周到口味独特,深受当地游客和居民的喜爱。

合肥附近哪里有可以弄自助烧烤的地方

旅游城市(地区)美食目录--合肥

( 转载自:雅雅胡同) 2005-11-26 11:04:05

合肥小吃完全攻略

合肥小吃完全攻略

这是偶以前一个老朋友发帖子询问,然后好多朋友出来的注意,我也就顺手拣了个便宜.呵呵.晚上发这个帖子.真是挑战我的味蕾啊.各位美食的朋友,见笑了啊.

1.三孝口金满的刨冰好吃,比好利来的好的多啦。夏天逛街甜品首选。

2.三孝口文采大厦向南行百米左右,有一个坐西向东的小铺子,“大老刘”,牛肉粉丝砂锅卖疯了(3块5一碗)

3.义仓巷西出口处(三中附近)有一个“刘五拉面”(牛肉面,牛杂面都是3.5元一碗)

4.肥东有一家很小很小的店铺,里面的小吃挺多,味道非常好,而且便宜,特别是里面的牛肉馓子煲,想起来都流口水~!

5.还有南门小学北面那条路(不记得是什么路了)有一个“图门烧烤”,我爱吃那个戴眼镜的老板烤的鸡翅(2块钱一串),美中不足的是老板有点抠,从来不向食客施以小恩小惠打个折什么的。

6.还有黄山路上的羊肉串,就是环境太差,价格和味道都还不错~~~

7.桐城路上,也就是月光宝盒斜对面,有个西北面馆,面食很不错,推荐纯汤牛肉面和凉面.

8.三孝口三九天都后面的小有天,牛肉面味道不错。

9.七桂塘味全面馆的纯汤牛肉面,很好。

10.宿州路商之都北面的锦绣年华那里的牛肉蛋炒饭和牛肉粉丝也很不错,价格还便宜,还有它那里买的烧饼

11.文采那里的大老刘似乎也不错,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吃安徽剧院旁边的一个早点滩的宽槐族包子

12.我也觉得梅山路的三河还有KFC旁边的水胶店的水饺好吃

13.阜南西路上塞纳河畔的旁边,有一个“杏花小区”,里面有一家做牛肉面,牛肉砂锅,馄饨,蛋炒饭的小店也很好吃哦,我每次回家都要去吃的,再配上一瓶合肥产的酸奶,唉,不要太爽啊

14.工大南区的小吃也很不错,还有北区旁边的一家三校快餐,里面的煎包很好吃的

15.庐州烤鸭店旁边走一点点的叫署渝山庄的地方的菜有几个还是蛮好吃的,推荐一鱼三吃,

16.商之都附近,梨花巷里有家重庆酸菜鱼做的很好吃,今天准备去试

17.三孝口七桂塘里面“小二黑”,菜味道一般,就是四个字:便宜实惠!

18.金安徽的菜也很好吃,清爽价格也不贵

19.安庆路中段“子月大酒店”,大厅全单六折,包厢七折,就餐环境好,有一道菜特别推荐:鲈鱼一招鲜,好吃呀。

20.安庆路公安厅对面“锦亭酒店”也不错,只要会点菜,也是不错的选择。

21.步行街“小小得月楼”,价格比较合理,菜味也不错.

22.安大澡堂旁边的红油饺子店,保准你下次还会去,那里的串子也狂好吃,、、不行了,我自己在流口水。

23.百货大楼后面雅戈尔之间有个炸里脊肉串的很好吃!

24.西园湖中心有一家叫“蜀谕山寨”的好像是这个名字,比较贪吃但是不记姓名:)正宗的四川大橱,泉水鱼很好吃,石爆牛柳更好吃,价格很便宜,最好人多去吃要不然吃不完,都是大盘子装得。。。。

25.蜀园(七桂塘)的水煮鱼也还好

26.纽约纽约的铁板牛排也好,配的沙拉好吃,个人认为比好享来要好,25一份,vip卡可以85折。

27.亳州路桥边上的鼎鼎咖啡,26元一份,好吃,配的汤也好看。

28.步行街靠逍遥津出口有个巷子,巷子里有一家新疆阿克苏饭店维族人开的,里边东西不错,比较正宗,也不辣

29.城隍庙后街上有个绩溪徽菜馆不知道还在不在,另外推荐的小二黑也挺好的。

30.安港百姓人家的火锅,便宜又好吃

31.马兰拉面的香肠菜饭也很好吃,便宜又实惠,一份够我吃两顿的了,才5快钱

32.合工大对面还有一家“煲仔饭”的小铺子,到吃饭时间食客如云哇。

33.上慎弊岛咖啡,大概二十几元一份,有一份汤,一个素菜,一个蒸蛋,一份煲仔饭,那里环境很好的,大大的沙发,人也很少,很清静,还有免费的柠檬味冰水,不用再点饮料了

34.芜湖路上雅高齐云山庄旁边有一家,那里也有其他吃的东西,不过我自己喜欢煲仔饭。

35.三孝口文采大厦向南行百米左右,有一个坐西向东明源的小铺子,“大老刘”,牛肉粉丝砂锅卖疯了(3块5一碗)

36.是银河大厦边上的,叫“品香缘”?,煲仔饭不错,价格便宜,8-12元不等,就餐环境一般。

37.宿州路上的庐州烤鸭店的赤糊汤好吃

38.安庆路陈隍庙西有一家贵妃凉皮店,那滑爽的味道吸引着我一年至少去吃50碗,齿颊留香。

39.文采楼下的撒尿牛丸和芙蓉蛋卷,还有安工门口的大漠烤鱼啊~~~我想念你们

40.三孝口附近的女人街,在第六感店门前“刘阿姨”的卤干子很好吃

41.宿州路国元证券旁有个老夫妻卖的炸臭豆腐味道相当不错,不妨一试

下面是我去过地方,不足望大家继续补充

42,三河酒家一分店(安徽饭店旁) 人很多,大众消费,菜口味不如下面这家

43,不倒翁吉祥菜馆 (安徽饭店旁)推荐,味道还不错,价格公道。步行街上的不倒翁却很滥,不同分店菜品种不一样,大家注意

44,蜀王火锅一分店 金寨路217号 粥很好喝,甜点不错

45,梦都大酒店 金屯立交桥边 环境很好,菜口味不错,价格偏高,步行街梦城是姊妹店都很好

46,香格里拉百姓店 乐普生附近 菜口味不错,朋友小聚的好地方,价格一般

47,朝天门火锅 一般般

48,蜀王福寿城(围炉和韩国烧烤) 不怎么样,看着好玩,价格高

49,玖玖隆总店 合肥金寨路 分量少,口味好,价格高

50,金源粤港海鲜酒楼 长江中路三九天都西侧旁边 菜中上,价格不详(别人买单:))

51,五里墩 西园新村 金源海鲜酒楼 推荐,菜的口味很好,打折很大,价格很低,包厢要预定,特别适合家庭聚会,不足环境有待改善

52,合肥老母鸡汤馆 汤很好喝

53,状元楼总店 长江中路399号(合肥一中附近) 以前爱去,口味好,价格中

54,瓦罐香 三孝口,乐普生附近,不买盒饭就去这里,瓦罐汤好喝,空间小,环境差

55,美味厨总店 益民街29号(文采大酒店对面) 小餐馆,价格便宜,家常味道,环境差

56,金鸡大酒店老店 人民路11号(文采大厦南) 菜一般,价格适中

57,洋洋大酒店 (文采大厦南) 烂

58,金陵人家 菜很难吃,我再不去了。

59,谭鱼头火锅桐城路总店 2613558 桐城路与庐江路交*口南 鱼头汤好

60,螃蟹村 桐城路143号(与庐江路交*口北20米)在合肥火了一把,现在估计不会再有人去吃螃蟹了

61,安港大酒店 芜湖路273号 价格高,菜制作讲究,适合公款

62,999大酒店 长江路 如上

63,紫云轩餐厅(百姓之家)一般朋友聚会吃火锅的地方,没什么特色,价格低

64,海皇阁老鸭店 汤不错,价格忘了,去过一次

65,西湖蓝宝大酒店 胜利广场东侧 气派,菜制作讲究,价格公道,适合重要的场合

安庆市太湖县的风土人情

一、饮食

1、饭食

传统主食是籼米干饭。麦类、豆类、玉米(俗称五谷)、高粱(俗称)、山芋等均视作杂粮,间或配搭食用,以求饭食多样化。建国前,贫困户或逢灾荒年景,大麦、山芋等充作主食。传统习惯是一日三餐,早餐用小麦面食,建国前只富裕家庭偶或为之,建国后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部分城镇居民中已成习俗。

2、菜肴

素菜分蔬菜和豆制品两大类。传统蔬菜品种繁多,但有季节性。春有白菜苔、豆芽、芥菜、蓬篙、菠菜、春笋、藕等;夏有黄瓜、瓠子、南瓜、冬瓜、茄子、辣椒、豌豆等;秋有豇豆、黄豆、豆芽、丝瓜、茭瓜、扁豆等;冬有萝卜、白菜、冬笋、藕。调味菜有大蒜、葱、韭菜、生姜。建国后外地传入不少新品种,如花菜、马铃薯、梅豆、包心菜、菜笋等。加上用暖室培育,不少蔬菜突破了季节界限。常年供应的豆制品有豆腐、白干、酱干;节日还加制千张、豆皮(腐竹)、生条。荤菜分肉类、禽蛋、水产三大类。肉类以猪肉为主,牛羊肉很少,传统习俗不食狗肉。禽蛋类以鸡和鸡蛋为主,鸭、鹅次之;建国后少数人饲养鸽子,尚未推广。水产类有鲤、鲢、青、草、鳊、乌、鲇、大头鱼,东南乡泊湖还盛产银鱼。另外还有黄鳝、白鳝、甲鱼、虾子。至于野味,建国前有猎户专门捕猎,山区尤多,猎物有野猪、兔子、雁、山鸡、野鸡等。山区腌野猪肉和东南乡腌野鸡是建国前民间传统佳肴。群众普遍有腌制食品习惯,蔬菜类大部均有腌制;荤菜有腊肉、咸鱼、咸鸡、咸鸭、咸鸡鸭蛋等。冬末,几乎家家都用豆腐制作腐乳。

3、饮料

(1)茶:县内山区历来产茶,建国后又向县东南丘陵地区推广。对尊贵客人或喜庆节日来人,除奉茶外,还加奉糖果点心招待。解渴无定时,需要保温。建国前传统保温方法有二:一是在木制或棕编暖壶桶中铺上棉絮或稻草之类,将盛茶的茶壶放入其中,壶嘴露在外面,以便倾倒,可保温约6小时。二是将茶壶置放锅台上留有热水的座罐中,或放进取暖用的大火桶内,有的干脆放进尚有余热的灶膛内。建国后,热水瓶进入千家万户,普遍采用现冲泡现饮用的方式。

建国前,贫困户连劣质茶叶都买不起,便用山楂叶代替,勉强可用。为方便行人途中解渴,交通要道还建有茶亭(又名凉亭),山区更多,消友义务供茶多由集体负担。

汽水、咖啡、果汁等饮料,建国前只在官绅富户中偶见。建国后市场均有供应,还增加麦乳精、益寿精等营养饮料。夏季,县城、徐桥等地还有冰棒厂生产冷饮,用西瓜解渴也很普遍。

(2)酒:是佐餐饮料。县内建国前无酒厂,只有少数私人酒坊,生产量少。农村中等以上家庭大都是请酒匠上门,或独户或联户酿酒。以白酒为主,兼及糯米甜酒。外地输入的瓶子酒量少价昂,群众多买散酒,以斤两计量,家庭都备有酒壶,作盛酒、斟酒用。建国后县有酒厂,外来瓶酒品种繁多,啤酒、香槟等新品种也为群众普遍接受。

县内传统设宴必备酒,尤其是喜庆筵席还有敬酒、陪酒、猜拳行令习惯。

4、传统食品:

下述传统食品,有些虽非本县独有,但具有一方特色。

(1)豆把:用籼米加绿豆或黄豆、荞麦,添水磨浆,在热锅中烫成面盆大薄饼,切成条状,晒干收藏备用,食时可煮可炒。用肉片、青菜炒的鲜豆把是群众极喜食的传统食品。

(2)挂面:将小麦粉加盐和水搓成条后,悬木制架子上拉长晒干,长4尺左右。它比机制面条柔软鲜美。用肉丝及青菜等蒸炒的面条是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

(3)状元糕:将籼米、糯米掺合,用石碓舂成粉,加水,放进固定模子中蒸熟,形同方印,底边稍大,中以少量芝麻粉作馅,面上用圆筷印几个红点,讲究的加印“状元及第”4字。此食品多用于新女婿或外孙上门时作回敬礼品,以示吉祥。

(4)籼米粉发糕:籼米加水磨浆发酵后,加糖或糖精,放进蒸笼中蒸成不同形状的粑类:置茶盏中蒸熟者叫“黄糕”;敬桥拍散置笼中形同饼子者叫“发粑”;铺满笼中形成整块蒸熟,面撤芝麻粒,食时切成小块者叫“封糕”。

(5)糯米圆子:糯米或略加籼米磨浆晒干备用,食时略加水和,用糖拌黑芝麻作馅,作成饼状蒸熟。它与外地年糕各呈特色。多用作喜庆礼物,馈赠亲朋邻里。

(6)贯香糖、泥铺糖:均用籼米熬的饴糖(俗称板糖)和芝麻为原料。贯香糖以板状质硬的饴糖卷成长约一寸、直径约八分的筒状,中实黑芝麻,外洒白芝麻,食时香脆。泥铺糖以泥状饴糖作成长三寸左右条亮羡状,中略加黑芝麻粉作馅,外洒白芝麻,食时甜软。建国前,县城及各乡镇均有私人糖坊做此类食品出售;建国后,贯香糖还作为本县传统食品外销。

(7)爆米糖:将糯米蒸熟晒干,再放入铁锅中炒熟,体积增大,成为爆米,然后将饴糖(或加红白糖),在锅中加热溶化后,再倒入爆米揉压成条状,切成长方形米糖。此物可充饥,可作礼物,原料现成,农村春节前几乎家家皆制作。建国后爆米机出现,用生米直接制成爆米,更为简便。

二、服饰

1、衣服

质料:建国前广大群众以家织土布为最主要衣料。县东南乡产棉花,农户家家纺织。徐桥地区盛产的“桥庄布”能染成青、蓝、黑、绿、黄、紫等不同颜色,为全县群众普遍采用。机织布(旧称洋布)如龙头细布、竹布、哔叽、府绸、斜纹单双面卡叽等,市面也有供应,但只有中等以上人家才添购一些,以应作客或喜庆节日所需。至于丝绸和细麻制品(夏布、香云纱)、皮毛等,只有官绅富户使用。毛线和机织棉成衣(俗称卫生衣)也是如此。

建国后家织土布逐步淘汰,机织布大为普及,并增加灯芯绒、平绒、华达呢布、派克布等不少花色品种。丝绸、呢绒、皮毛也开始进入工农家庭。70年代,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产化纤、呢绒产量日增,到80年代已成为服装主要质料,有取棉布而代之的趋势。

样式:建国前男式(包括儿童)上衣普遍采用对襟式,裤子是叠腰便裤,长袍多用于老年人。至于夏布、丝绸、皮毛等质料的长袍,只有公职人员和富有人家使用。长袍外面加罩的马褂,抗日战争前就少见,建国后绝迹。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服装的主要样式为衬衫、中山装、制服、西装、夹克,冬春还加披大衣。建国后衬衫、制服等样式逐步向工农推广,形成普遍样式。

建国前,女式(包括儿童)上衣普遍采用大襟式,裤子亦系叠腰便裤。旗袍,秋冬季还在袍面加西式外套,只青年女学生和富家少妇穿用。裙子有长短之分,长裙拖至脚面,中老年妇女喜庆日期穿一穿;短裙也要长至膝盖,系青年女学生和富家少妇专用。建国后,旗袍一度绝迹,大襟上衣逐步向对襟转化。建国初女干部和女学生还盛行列宁装、春秋衫。

进入80年代后,服装传统观念大为改变,加上外地城市甚至港澳的成衣大量涌入,不但样式新颖,品种繁多,花色也突破男女界限,并迅速向本县城镇和广大农村普及。

2、鞋、袜、帽

鞋:建国前,群众普遍自家制作。春、夏、秋着尖口或圆口浅帮布底单鞋,冬季着蚌式棉鞋。妇女还喜欢在鞋面上绣上花卉,老年妇女则绣(寿)字图案。儿童还穿虎头鞋,意在避邪。雨鞋有两种:一是用布作成夹棉鞋式样,鞋底钉满铁钉,再涂上桐油,可防潮。二是半截高底木屐,套在布鞋外面,使布鞋底不接触地面。长途旅行或劳动时则着麻制或稻草制的草鞋。当时市场也有胶鞋、皮鞋、皮底布鞋、力士鞋、球鞋(运动鞋)供应,但价格昂贵。

建国后,家制布鞋逐步减少,桐油雨鞋绝迹。城乡人民主要是购鞋穿用,鞋类品种也繁多。

袜:从民国初年到80年代,袜子质料和样式的演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30年代以前,主要是用布缝制的长袜,有单夹之分;冬季,部分男子还用布片将脚先包起来,再套上袜子,以利于御寒。从30年代到60年代,主要是棉纱(或丝)织袜,有长短之分,也有厚薄之别。70年代以后,卡普龙袜、尼龙袜、绒毛袜大量上市,棉织袜趋于淘汰。

帽:建国前劳动群众大都是夏、冬两季才戴帽。夏季为草帽,帽沿窄者形同礼帽,宽者形同斗笠。冬季防寒主要有毡制平顶瓦罐帽、棉线或毛线编织的尖头帽,能将长帽边放下护住耳朵和颈脖的马虎帽。老年还有棉织的风帽,两边护住耳朵,后拖一尺左右的长方棉片,可护后颈脖和背脊心。公职人员和商人主要戴礼帽、瓜皮帽(六合帽)。学生有单棉制服帽。博士帽也偶有所见,只限于地位较高的知识分子或公职人员。

妇女春、夏、秋三季一般不戴帽子,劳动妇女在室外劳动则用布片或毛巾盖住头顶及两耳遮阳,叫做头巾。冬季中老年妇女防寒多用头箍(两块半月形黑绒布片,一端缝结并饰圆珠或嵌彩色玻璃圆片,置前额正中,布片朝后护住两耳,另一端缝短带,束于脑后)和包头(长四五尺软纱,叠缠脑部),也有少数知识妇女用毛线织成的平顶帽。儿童多戴棉纱或毛线钩织尖头帽、狗头钵帽,还有形同风帽的虎(狗)头帽,上绣虎(狗)头形,拖片下系有小铃。

建国后原有帽式一部分淘汰,如瓜皮帽、马虎帽、头箍、包头等;礼帽一度绝迹,80年代又兴起。保留式样,在质料和样式上也有所改进。另外,还有大量新式帽子出现,如八角帽、干部帽、鸭舌帽、风雪帽、太阳帽等,还改变了建国前妇女一般不戴帽子的习俗。

3、饰物、发型

头饰:妇女的头饰与发型密切相关。建国前成年妇女的发型大体分三类:一是蓄满发后梳,在脑后挽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髻巴,俗称“馒馒头”。为固定髻巴须用丝网、夹子簪子。簪子呈条状,银制、铜制或木制插在发髻中间。有的还在髻巴上加插几根泡针装饰(泡针为二寸来长铜或铁针,一端有彩色圆球)。逢喜庆日还在两鬓或髻巴上插上绢制或绒制花朵。有些中老年妇女,不挽髻巴,将头发叠在脑后,用一大发夹罩住,俗称“乌龟壳”。青年妇女还喜在额前留一排短毛,长及眉际,称为“留海”或“坎毛”。二是梳辫子,这是妇女婚前的普遍发式。抗战以前大都梳一根长辫拖在后背,上扎彩色头绳,有的还加系彩带或花夹子装饰。抗战后梳双辫风气兴起,直至建国后。三是剪齐耳短发,是青年女学生和女公职人员发式,除需用夹子外,不加饰物。女性头部饰物还有耳坠,或称耳环。

建国前男子发型有光头、平顶头、西式头三类。平顶头顶毛留得较长,约一寸左右,故又称“鹅头”。西式头的顶毛有中分式、边分式、后梳式,这是学生和公职人员的普遍发型。小孩发型与成年男女无大区别。

建国后至70年代男女发式变化不大。80年代受港澳及国外发式影响,男青年喜蓄大鬓角,俗称“大包头”。女青年花样更多,烫发也在逐步推广。

胸饰:妇女胸饰主要是项链,胸针只在知识妇女中流行。小孩则有项圈和项链,项链下坠一长命锁或八卦图金属片,以示吉祥,建国后项圈被淘汰。

手饰:有金、银、玉手镯和金、银戒指。男性只戴玉手镯和戒指。建国后,佩戴首饰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作风,曾一度消失。80年代,佩戴戒指、项链、耳环等又在城镇兴起,但在农村尚未形成普遍风气。

三、住宅

1、格局

建国前农村主要是聚族共居的整体式住宅,屋向大都朝南,正中为三重堂轩(住户少的村庄只有两重),属全庄公有,为祭祖和办理婚丧喜事公共场所。二、三重堂轩前有天井,两边开有边门,朝东西方向各抽一条长弄(巷)。弄尽头设有边大门。各住户沿弄两边建房,彼此相连,家门都开在长弄内;采光靠明瓦或天窗;屋多人家也有内天井的。这种住宅光线不足,空气也不流通。一座整体住宅即是一个村庄,内住几代以内同族,晚间关上堂轩大门和东西弄口边门,即成一个整体,对防范盗贼很有利。如果人口增长,有些住户便在整体建筑外另建住宅,采取横连几间的平房形式,也有少数富户建自成格局的单户住宅。

城镇商家沿街道两旁建筑的住宅都是采取前店后宅形式,第一重或一二重,两开间或三开间作营业场所,有店堂、柜台、帐房(俗称银房),后面紧接的二三重是店主住宅和厨房等。也有些富裕商户,在店堂附近另建住宅,有院落,内含连三或连五一进两重或三重的住房。一般居民住房在街道后面(俗称后街)或巷道两旁兴建,根据地形安排,无一定格式。

建国前,房屋大多是土坯小瓦房,富裕户则四周墙用青砖(红砖,大瓦在建国后才出现)。富裕户的住宅也有楼房,都是木板楼。钢筋水泥结构房,只县城有一栋,为一方姓军官(师长)所建。

建国后,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住宅观念的变化,民间住宅情况也大有变化。从50年代至80年代,建筑质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土坯小瓦平房——红砖外框室内土坯瓦房——红砖水泥结构的平房——钢筋水泥结构楼房。从住宅形式角度看,农村绝大多数村庄突破了整体住宅框框,经过拆、迁、改建,多数户是独门独户住宅;少数村庄还统一规划成一排排的机关宿舍式住宅。城镇改建和新建的平房、楼房更多。

2、建房习俗

建国前在建筑新宅过程中由于房主的祈福期望,加上传统习惯影响,其中不免夹杂一些迷信因素。

择基:选择房基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认为风水与家庭吉凶祸福有关,除此,还看住宅是否背风朝阳,地基是否干燥结实,邻居是否相近能互保安全等。

确定门向:风水先生选择门向有其迷信的“风水理论”,有些人家斜开大门就是受此影响。一般门向都讲究朝南,冬暖夏凉。东西向或北向的住宅也有,原因是受地形限制或为其他因素所致。

奠基:是平整地基,地基松软还得夯结实。也有人家在平整地基后,立即将墙脚砌好,并认为最好经过一次雨淋,使垫脚石块更好地落实。为图吉利和表示祝贺,开始平基或砌墙脚时房主要鸣放鞭炮。

兴工:动工之日称为“起首”,鸣放鞭炮。山墙砌好后要择时上梁,除鸣炮外,房主还要准备饼子或糖果、花生等食品由木工在梁上往下抛撤,任人抢拾,以示欢庆和吉利。梁两端要系红绿布条,还有的在梁上写“上梁大吉”等吉利语,屋面瓦已铺齐叫做“出水”,表示建筑基本竣工,也要鸣炮祝贺。旧例,在“起首”、“上梁”、“出水”当天,房主要备办酒席招待砖木工和帮忙杂工。

四、器用

1、厨房用具

建国前至50年代,群众无烧煤习惯,作饭一律砌落地土灶,加烟囱的灶烟可外溢,平头灶则烟漫厨房。相应的炊具有铁锅、座罐(砌在铁锅周围烧水)、菜刀、锅铲、案板、火钳、瓢勺、盆钵、碗盏、筷子等。中等以上人家还备有酒壶、酒杯、汤匙、蒸笼等。60年代以后城镇居民开始烧煤(先煤饼后蜂窝煤),使用煤炉或另砌煤灶,烧饭菜多改用钢精锅。煤油炉也开始被群众采用,作为补充。还有少数人家用沼气作燃料,锅灶亦相应改制。80年代电饭煲、电炒锅、高压锅、电炉、燃气灶等进入了城镇居户,并逐步普及。

传统习惯是饮用河水或塘水,用木桶挑回贮存于陶制水缸内;少数人用井水;山区有自然条件的地方饮用山泉水。饮用的开水热水用土灶上的铁锅、座罐烧。较富裕人家还备有铁皮“催子”(中间烧火、周围盛水,省柴火又加热快)。80年代城镇开始兴建自来水厂,电水壶、电热杯也被极少数人采用。

2、取火、照明、取暖、避暑用具

火柴在20年代本已普及,但部分贫困户还沿用古老的火镰刀击石取火。汽油打火机建国前已出现,使用人极少。80年代又出现气体打火机。

传统照明方法是用菜油、梓油、棉油点灯,光线微弱,山区贫困户还燃松节照明。县内生产的土蜡烛和外来的矿蜡烛(俗称洋蜡烛)也有供应,大都是喜庆日或祭祀时用。建国前煤油在各乡镇也有出售,普通群众只点“洋油鳖”,火小、省油、烟大。中等以上人家才有玻璃罩子灯。商人还用体积大、光线强的煤油吊灯,悬在店堂内晚间营业;少数富商大店还点汽油灯。县城、徐桥建国前曾有私办电灯厂,时断时续,抗日战争期间长期停办。建国后用电灯照明已由城镇向农村普及。

行路照明建国前有灯笼、马灯、手电筒,山区群众习惯用火把,还可避猛兽。建国后手电筒普及,城镇街道都安装了路灯。

群众传统取暖用具有手炉(陶制或铜制)、单梁脚炉和能坐人的木制火桶,富有人家还有火盆。有人还将铜制手炉置被窝中晚间取暖。热水袋建国后较普遍,80年代又出现电热毯。

建国前去暑用具除手摇蒲扇、芭叶扇、纸制折扇外,商店和大户人家还自制一种人力大风扇,扇面长三四尺,宽二尺多,用麻袋或布棉等制成,悬于梁下或楼下,加上长绳和滑轮,用人力拉送,扇面前后摆动幅度大,可供多人同时纳凉。县城、徐桥商家采用较普遍,由学徒做劳力。70年代电扇出现,80年代普及。

3、家具

卧具:传统卧具是木板架床。民国时期农村大户还有一种祖遗的特大木床,床周围和上顶均用薄木板铺满,正面两边还向前伸出三四尺,床前铺满踏板—两头有柜,内盛衣物,上摆茶具、油灯等,小孩摇篮可放踏板上,前有一门可开闭,一张床占半间屋,除木床外,还有夏季用的竹床,或在木床上加的竹、草席。结婚必置新床,上面还要饰以雕花。有钱人家还讲究外来样式,20年代流行苏州式,30年代以后流行宁波式,并用棕绷代替木板。建国后工字床广泛流行,大众化.70年代后,出现的有高低床、钢丝床、沙发床等。

盛物家具:不外橱、柜、箱三大类。它们的演变大致是:橱由双扇木门古式橱到上下两层叠橱到五斗橱、大衣橱、高低橱等;柜由木制小方柜、长方柜、双合连柜(可盛衣物或粮食,两柜并拢可当床用)到床头柜、站柜等,箱子由木制、皮制到帆布制、人造革制等。80年代还开始流行组合家具,集橱、柜、箱作用于一体。

农户还有专贮粮食的桶壅、屯子和木仓等。

其他家具:坐的长凳(板凳)、杌子、椅子(木或竹制)、春凳;放置物品或办事用的有方桌、圆桌等。建国后兴起的有折叠椅、沙发、小圆桌、办公桌、三角架等。

80年代,缝纫机在城镇干部家庭基本普及,电冰箱和洗衣机也开始进入富裕家庭。

4、文化、娱乐、卫生用具

建国前,民间私人使用的箫、笛、京胡、二胡、口琴和留声机等数量很少,锣鼓大多是集体公有。到70年代开始普及收音机,80年代开始普及黑白电视机,录音机、彩电、照相机较少。

建国前,读书人家大都有书箱(形同木箱,立式,前有门)盛书,书架少见。当时毛笔字流行,毛笔、墨、砚台民间很普遍。

建国前,贫民大多不用牙刷,洗脸时用面巾擦几下口腔。刷牙多用牙粉或淮盐。建国后才普遍使用牙刷牙膏。面盆质量变化是由木盆到铜盆、搪瓷盆再到铝盆、塑料盆。澡盆基本上是传统木盆。建国前,贫困户洗澡洗脸用土布片,建国后改用毛巾。

室内排便妇女多用马桶,男子用便壶,农家还在室内置放便桶。其他卫生用具有扫把、簸箕、鸡毛帚等。

5、烟具

群众有吸自产土烟(丝状、俗称黄烟)传统,还用以待客。即使不吸烟人家也大都备有烟具应客。烟具分水烟袋、旱烟袋。水烟袋,竹或铜制;旱烟袋,用细竹根一端裹上铜制烟窝。

6、出行用具

建国前,代步的有独轮车,可坐人或载物。软篮限官商大户使用,用竹制成长四五尺、宽二尺左右、深尺许的椭圆形篮,内铺被条,可坐可卧,二人抬。20年代县城还有小轿行,租给官绅出行代步。建国后,自行车从城镇到农村逐步普及,80年代还有少数人购置摩托车。出门遮阳有草帽、纸伞、布伞;防雨有斗笠、蓑衣、雨伞,建国前雨衣极少。

太湖县菜市场会拆迁吗

太湖县菜市场会拆做迟迁。

根据相关资料查询,为改善老城太湖县菜市场周边交通和人居环境,解决该区域长期存在的环保、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太湖县城市管理委员会经研究决定,对菜纯稿李市场进行搬迁升级,及原菜市场拆迁处理。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区南缘,介于北纬30°09'~30°46'、东经115°45'~116°30'之间。东邻潜山、怀宁,南连望江,西南接宿松,西界湖北蕲春、英山,北毗岳西。东西相距64千米,南敬橡北相距23千米,总面积2040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