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徽菜的特点以及四大名菜的特点!

徽菜的特色

徽菜的传统品种多达千种以上,其风味包含皖南、沿江、沿淮三种地方莱肴的特色。

皖南风味以徽州地区的菜肴为代表,是徽菜的主流与渊源。其主要特点是喜用火腿佐味,以冰糖提鲜,吾于保持原料的本味、真味,口感以咸、鲜、香为主,放糖不觉其甜。不少菜肴常用木炭风炉单炖单煮,原锅上桌,浓香四溢,体现了徽味古朴典雅的风貌。

沿江风味盛行寸芜湖、安庆及巢湖地区,以烹调河鲜、家禽几长,讲究刀功,注重形邑,善于以糖调味,擅长烧、炖、蒸和烟熏技艺,其菜肴具有清爽、酥嫩、鲜醇的特邑。

沿淮菜是以淮河流域的蚌埠、宿县、阜阳的地方菜为代表,擅长烧、炸、熘等烹调技法,爱以莞荽、辣椒调味配色,其凤味特点是咸、鲜、酥脆、微辣,爽口,极少以糖调味"因此从风味特色来讲,徽菜菜系是由以上三个区域的地方菜肴组成的一种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中国地方风味。其总体风格是:清雅纯朴、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并具有选料严谨、火功独到、讲究食补、注意本味、菜式多样、南北咸宜的共同特征。

徽菜的原料,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安徽地处华东腹地,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物产丰盈,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盛产茶叶、竹笋、香菇、木耳、板栗、山药和石鸡、石鱼、石耳、甲鱼、鹰龟、果子狸等山珍野味,著名的"祁红"、"屯绿"是驰名于世的安徽特产;长江、淮河、巢湖是中国淡水鱼的重要产区,为徽菜提供了鱼、虾、蟹、鳖、菱、藕、莲、芡等丰富的水产资源,其中长江鲥鱼、淮河肥王鱼、巢湖银鱼、大闸蟹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席上珍品;辽阔的淮北平原、肥沃的江淮、江南圩区盛产各种粮、油、蔬果、禽畜、蛋品,伤l呋口,砀山酥梨、萧县葡萄、涡阳苔干、太和椿芽、宣城蜜枣、安庆豆酱等都早已蜚声中外,给徽菜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徽菜的烹饪技法,包括刀工、火候和操作技术,三个因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徽莱之重火功是历来的优良传统,其独到之处集中体现在擅长烧、炖、熏、蒸类的功夫菜上,"苻离集烧鸡"先炸后烧,文武火交替使用,最终达到骨酥肉脱原型不变的质地;"徽式烧鱼"几分钟即能成莱,保特肉嫩味妾、汁鲜色浓的风格,是巧用武火的典范;"黄山炖鸽"、"问政山笋"经过风炉炭火的反复炖烽,成为清新适口酥嫩鲜醇的美味,是文火细炖的结晶;而"毛峰熏鲥鱼:、"无为熏鸭"叉体现了徽式烟熏的传统技芭。不同菜肴使用不同的控火技术是徽帮厨师造诣深浅的重要标志,也是徽菜能形成酥、嫩、香、鲜独特风格的基本手段,徽菜常用的烹饪技法约有20太类50余种,其中最能体现徽式特色的是滑烧、清炖和生熏法。

徽菜的款式在长期适应消费需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常有的款式有筵度大菜、和菜、五簋八碟十大碗、大众便莱和家常风味莱等,其适应性很广。筵席菜式是筵宴宾客的菜式,通常都是由一定数量的冷菜、热炒、大菜(包括汤菜)和数道精细面点及适量水果所组成的系列菜式,菜品用料视售价多少而定。因原料上乘、烹调工艺复杂、调味精美、品种丰富、餐具讲究、服务周到,很受高层次消费的欢迎;和菜(有的叫"合菜")是低于筵席菜,高于大众便菜的一种限定数量的组合菜式,常用于三朋四友的聚餐和人数较少的集体用餐,方便灵活、经济实惠;五簋八碟十大碗是安徽民间红白喜事或其他重大喜庆、节日、寿诞筵宴宾客的传统菜式;大众便菜是城乡饮食店普遍供应的一种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的菜式,太体可分点菜、客菜、大锅菜三类。此外从80年代起市场出现了"盒饭"、"快餐",虽非独立菜式,但因菜饭并举,方便快捷、售价便宜,倒也适应了某些低消费的要求。至于家常风味菜则是安徽各地群众居家生活日常可以烹制的乡土风味,这类菜肴带有浓郁的地方性,市场饮食业也常有供应,为当地群众所青睐。

徽莱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不仅拥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名菜名点、美味佳肴,锻炼出一大批技艺超群、闻名遐迩的名厨,同时还涌现了一批群众公认的著名餐馆。这些饮食名店的共同特点是: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服务周到、设施齐全、品种繁多、技艺超群、货真价实、信誉卓著。它们或以筵席大菜著称于世,或以风味小吃风靡一方,或以拿手品种招徕顾客,或以服务周到令人难忘,其经营服务体现了徽帮菜系的独特风格和技艺水平。这些名店共有20余家,如合肥的黄山徽菜馆、淮上酒家、合肥饭店、逍遥酒家、庐州烤鸭店、华侨饭店;蚌埠的金山饭店,淮河餐厅;芜湖的同庆楼、耿福兴、马义兴(回族)菜馆、镜湖餐厅、丰富酒家;安庆的京津菜馆、新兴餐厅、江万春饺面馆;淮北的上海餐厅;铜陵的同乐酒楼;黄山的屯溪徽菜馆;阜阳的凤凰酒楼、亳州的皖北饭庄;全椒的望屏楼等,它们共同支撑着徽菜烹饪的大厦,创造了安徽饮食文化的奇迹。继续办好这些饮食名店,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是振兴徽菜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徽菜有什么特色

徽菜 徽菜,又名皖菜。安徽省位于华东的西北部,因春秋时曾属皖国,又有著名的皖山,所以简称皖。安徽是历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早在三国时期,这里的农业和手工业在全国经济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在唐玄宗年间,经济繁盛,徽籍商人已遍及南北各重要城市。宋朝建立后,国内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安徽商业更为繁荣。到明朝时徽商遍及全国各大城市。据明史记述;当时"大商人中以徽商和晋商最为突出","富商之称雄者, 蟹黄虾盅的做法详细介绍 菜系及功效:徽菜

口味:本味咸鲜 工艺:粉蒸 蟹黄虾盅的制作材料:主料:虾仁200克,蟹肉300克,蟹黄30克

辅料:肥膘肉50克,菠菜15克,鸡蛋清50克

调料:姜15克,淀粉(玉米)15克,香醋50克,黄酒20克,猪油(炼制)10克,鸡油10克,盐3克 蟹黄虾盅的特色:色美质嫩,蟹黄香浓,可谓鲜中之珍,以姜末、香醋佐食,鲜味更鲜。 教您蟹黄虾盅怎么做,如何做蟹黄虾盅才好吃1. 虾仁洗净,选10 个大的另用;

2. 将蟹黄分成20 等份;

3. 每只蟹腿肉一切两段;

4. 菠菜择洗干净,切成与蟹腿肉同样大的20 片;

5. 将虾仁和猪肥膘肉轻轻剁成细泥,放在大碗里加入黄酒、盐少许和水50毫升搅匀,再加入鸡蛋清25克半搅打上劲,最后加干淀粉搅匀;

6. 将10 个大虾仁放在小碗里,加鸡蛋清15克、盐少许、干淀粉适量浆拌好;

7. 取酒杯10只,每个杯内薄薄的抹一层猪油,先放进一段蟹腿肉,蟹腿肉两边一边放份蟹黄,另一边放一片菠菜叶,然后盖上一份虾泥,抹平杯口放在大盘里,全部做完后上笼用旺火蒸5 分钟, 取下制成虾盅;

8. 大虾仁也随同虾盅一起上笼蒸好;

9. 将酒杯里的虾盅一个个覆扣在大盘里摆好,再把10 个大虾仁均匀地摆在盘边做陪衬;

10. 同时将锅置中火上,放入鸡汤20毫升,加盐少许烧开后,撇去浮沫,用湿淀粉调稀勾薄芡,淋上熟鸡油,起锅倒在虾盅上即成;

11. 与姜末、香醋一起上桌食用。 蟹黄虾盅的制作要诀:此菜须选用安徽巢湖特产的白米虾,其虾味美、鲜嫩、色白,熟后不红,特别适用于制成菜色白的泥。加工时先挑沙线,放入盆中加清水用筷子搅拌半分钟倒去浑水,换清水再搅拌半分钟洗净,捞出沥干水待用。

小帖士-食物相克:

虾仁:虾忌与某些水果同吃。虾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物质。如果把它们与含有鞣酸的水果,如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同食,不仅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而且鞣酸和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结合物刺激肠胃,引起人体不适,出现呕吐、头晕、恶心和腹痛腹泻等症状。海鲜与这些水果同吃至少应间隔2小时。

蟹肉:螃蟹不可与柿子、橙子、荆芥、枣、梨、蜂蜜、石榴、香瓜、花生同食;吃螃蟹不可饮用冷饮,会导致腹泻。

肥膘肉:猪肉不宜与乌梅、甘草、鲫鱼、虾、鸽肉、田螺、杏仁、驴肉、羊肝、香菜、甲鱼、菱角、荞麦、鹌鹑肉、牛肉同食。食用猪肉后不宜大量饮茶。

鸡蛋清:鸡蛋清不能与糖精、豆浆、兔肉同食。

泾县小烧的做法详细介绍 菜系及功效:徽菜

口味:清香味 工艺:熏 泾县小烧的制作材料:主料:猪肝50克,猪网油200克,猪肉(瘦)200克

调料:盐5克,花椒粉1克,茶叶150克,八角1克,小麦面粉10克 泾县小烧的特色:外焦黄,里嫩软,细品其味,肉中略带微微清香,风味独特。 教您泾县小烧怎么做,如何做泾县小烧才好吃1. 将猪肝同猪瘦肉一起剁成泥状,放入碗内,加八角(碾碎成粉)、花椒粉、精盐拌匀,再用网油包成扁条形状,用稀面糊口,做成生胚;

2. 将生胚放在铁丝网架上,置碳火上烧烤,并不时翻动,约烤40 分钟,小烧熟透;

3. 用炭灰将火盖没,撒上茶叶,烘出香味,熏制小烧4~5 分钟即可;

4. 茶叶熏完,拿下小烧,切成0.9 厘米宽长条,装盘即可。 泾县小烧的制作要诀:1. 为便于成熟,胚料可做成长5 厘米、宽3 厘米、厚1 厘米的小胚;

2. 用碳火烤制时,火要小,切不可操之过急。不然,外皮易焦糊,胚心夹生。特别是网油迅速渗出,滴入碳火中,使碳火冒出油烟,不仅失去风味,而且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物质,所以要注意碳火。

3. 若用烤箱,可先将生胚在烤箱中烘熟。一般用240℃温度烘烤20 分钟即熟。然后再用铁锅内放茶叶,架箅子的办法来熏制小烧。

小帖士-食物相克:

猪肝:猪肝忌与鱼肉、雀肉、荞麦、菜花、黄豆、豆腐、鹌鹑肉、野鸡同食;不宜与豆芽、西红柿、辣椒、毛豆、山楂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同食;动物肝不宜与维生素C、抗凝血药物、左旋多巴、优降灵和苯乙肼等药物同食。

荸荠元子的做法详细介绍 菜系及功效:徽菜 甜品/点心

口味:甜味 工艺:碎屑料炸 荸荠元子的制作材料:主料:荸荠300克,糯米粉150克

辅料:橘饼20克,红绿丝5克,蜜枣20克,猪油(板油)35克,鸡蛋清25克,肥膘肉100克

调料:白砂糖50克,糖桂花5克,猪油(炼制)150克 荸荠元子的特色:成菜外皮乳白,入口香甜酥松。 教您荸荠元子怎么做,如何做荸荠元子才好吃1. 猪板油撕去皮膜,切成黄豆大的丁;

2. 金橘饼剁碎;

3. 蜜枣去核剁碎;

4. 橘饼、蜜枣均放在碗里,加白糖、红绿丝、桂花、熟猪油90 克和板油丁一起拌匀制成馅心;

5. 将馅心分成20 份,搓成圆球待用;

6. 荸荠去外壳,洗净,拍碎剁成末;

7. 肥膘肉切成小丁剁碎;

8. 糯米粉放油锅中稍炒,备用;

9. 肥膘肉丁连同糯米粉、荸荠末一起放入碗内,加鸡蛋清拌匀;

10. 将拌匀的肥膘、荸荠末等分成20 份(每份约重25 克),各包上馅心后搓成圆球,制成荸荠元子生坯;

11. 锅置中火上,放入熟猪油烧至四成热,放入荸荠元子生坯,炸至元子外皮发硬,色呈乳白捞出装盘。 荸荠元子的制作要诀:1. 炸油洁净量宽,火不要旺,油热四成,炸约5 分钟即成;

2. 因有过油炸制过程,需准备熟猪油1000克。

小帖士-食物相克:

蜜枣:枣忌与生葱、蜂蜜、鱼类、鳖蟹同食。(引自《饮食须知》)

鸡蛋清:鸡蛋清不能与糖精、豆浆、兔肉同食。

肥膘肉:猪肉不宜与乌梅、甘草、鲫鱼、虾、鸽肉、田螺、杏仁、驴肉、羊肝、香菜、甲鱼、菱角、荞麦、鹌鹑肉、牛肉同食。食用猪肉后不宜大量饮茶。

三、徽派菜系有哪些名菜?

徽菜菜系又称“徽帮”、“安徽风味”,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徽菜南宋时期的古徽州(今安徽歙县一带),原是徽州山区的地方风味。由于徽商的崛起,这种地方风味逐渐进入市肆,流传于苏、浙、赣、闽、沪、鄂以至长江中下游区域,具有广泛的影响。

徽菜的形成、发展与徽商的兴起、发迹有着密切的关系,徽商史称"新安大贾",起于东晋,唐宋时期日渐发达,明代晚期至清乾隆末期是徽商的黄金时代,其时徽州营商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资本之雄厚,皆居当时商团之前列。宋朝著名数学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就是当时徽商的典型代表,他所经营的商栈、邸舍(即旅店)、酒肆,曾占居歙州城的一半,号称“祝半城”。明嘉靖至青乾隆年间,扬州著名商贾约80人,其中徽商就占60之多;十大盐商中,徽商竟居一半以上。徽商富甲天下,生活奢靡,而又偏爱家乡风味,其饮馔之丰盛,筵席之豪华,对徽菜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明清时期,徽商在扬州、上海、武汉盛极一时,上海的徽菜馆一度曾达至500余家,到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的徽菜馆仍有130余家,武汉也有40余家。有趣的是据《老上海》资料称1925年前后“沪上菜馆初唯有徽州、苏州,后乃有金陵、扬州、镇江诸馆”,而所谓的"苏州"亦指原在姑苏的徽商邰之望、邰家烈迁移到沪开设的天福园、九华园、鼎半园等菜馆。可见徽菜的发展也很迅速,据曾觉生在《解放前武汉的徽商与徽帮》一文介绍;直至解放后,武汉的徽菜馆仍居饮食市场的首要地位:“可以说武汉酒菜业中最大的一帮……为人们所欢迎、所光顾。”

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历代名厨的辛勤创造、兼收并蓄,特别是解放以后,省内名厨的交流切磋、继承发展,徽菜已逐渐从徽州地区的山乡风味脱颖而出,如今已集中了安徽各地的风味特色、名馔佳肴,逐步成为一个雅俗共赏、南北咸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

徽菜的传统品种多达千种以上,其风味包含皖南、沿江、沿淮三种地方菜肴的特色。皖南以徽州地区的菜肴为代表,是徽菜的主流与渊源。其主要特点是喜用火腿佐味,以冰糖提鲜,善于保持原料的本味、真味,口感以咸、鲜、香为主,放糖不觉其甜。不少菜肴常用木炭风炉单炖单熬,原锅上桌,浓香四溢,体现了徽味古朴典雅的风貌。沿江风味盛行于芜湖、安庆及巢湖地区,以烹调河鲜、家禽见长,讲究刀功,注重形色,善于以糖调味,擅长烧、炖、蒸和烟熏技艺,其菜肴具有清爽、酥嫩、鲜醇的特色。沿淮菜是以黄河流域的蚌埠、宿县、阜阳的地方菜为代表,擅长烧、炸、熘等烹调技法,爱以莞荽、辣椒调味配色,其风味特点是咸、鲜、酥脆、微辣,爽口,极少以糖调味。因此从风味特色来讲,徽菜菜系是由以上三个区域的地方菜肴组成的一种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中国地方风味。其总体风格是:清雅纯朴、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并具有选料严谨、火工独到、讲究食补、注重本味、菜式多样、南北咸宜的共同特征。

徽菜的原料,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安徽地处华东腹地,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物产丰盈,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盛产茶叶、竹笋、香菇、木耳、板栗、山药和石鸡、石鱼、石耳、甲鱼、鹰龟、果子狸等山珍野味,著名的"祁红"、"屯绿"是驰名于世的安徽特产;长江、淮河、巢湖是中国淡水鱼的重要产区,为徽菜提供了鱼、虾、蟹、鳖、菱、藕、莲、芡等丰富的水产资源。其中长江鲥鱼、淮河肥王鱼、巢湖银鱼、大闸蟹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席上珍品;辽阔的淮北平原、肥沃的江淮、江南圩区盛产各种粮、油、蔬果、禽畜、蛋品,例如,砀山酥梨、萧县葡萄、涡阳苔干、大和椿芽、宣城蜜枣、安庆豆酱等都是早已蜚声中外,给徽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徽菜的烹饪技法,包括刀工、火候和操作技术,三个因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徽菜之重火工是历来的优良传统,其独到之处集中体现在擅长烧、炖、熏、蒸类的功夫菜上,“符离集烧鸡”先炸后烧,文武火交替使用,最终达到骨酥肉脱原形不变的质地;“徽式烧鱼”几分钟即能成菜,保持肉嫩味美、汁鲜色浓的风格,是巧用武火的典范;“黄山炖鸡”、“问政山笋”经过风炉炭火炖熬,成为清新适口酥嫩鲜醇的美味,是文火细炖的结晶;而“毛峰熏鲥鱼”、“无为熏鸡”又体现了徽式烟熏的传统技艺。不同菜肴使用不同的控火技术是徽帮厨师造诣深浅的重要标志,也是徽菜能形成酥、嫩、香、鲜独特风格的基本手段,徽菜常用的烹饪技法约有20大类50余种,其中最能体现徽式特色的是滑烧、清炖和生熏法。

徽菜的款式在长期适应消费需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常有的款式有筵席大菜、和菜、五簋八碟十大碗、大众便菜和家常风味菜等,其适应性很广。筵席菜式是筵宴宾客的菜式,通常都是由一定数量的冷菜、热菜、大菜(包括汤菜)和数道精细面点及适量水果所组成的系列菜式,菜品用料视售价多少而定。因原料上乘、烹调工艺复杂、调味精美、品种丰富、餐具讲究、服务周到,很爱高层次消费的欢迎;和菜(有的叫“合菜”)是低于筵席菜,高于大众便菜的一种限定数量的组合菜式,常用于三朋四友的聚餐和人数较少的集体用餐,方便灵活、经济实惠;五簋八碟十大碗是安徽民间红白喜事或其他重大、节日、寿诞筵宴宾客的传统菜式;大众便菜是城饮食店普遍供应的一种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的菜式,大体可分点菜、客菜、大锅菜三类。此外从80年代起市场出现了“盒饭”、“快餐”,虽非独立菜式,但因菜饭并举,方便快捷、售价便宜,倒也适应了某些低消费的需求。至于家常风味菜则是安徽各地群众居家生活日常可以烹制的乡土风味,这类菜肴带有浓郁的地方性,市场饮食业也常有供应,为当地群众所青睐。

徽菜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不仅拥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名菜名点、美味佳肴,锻炼出一大批技艺超群、闻名遐迩的名厨,同时还涌现一批群众公认的著名餐馆。这些饮食名店的共同特点是: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服务周到、设施齐全、品种繁多、技艺超群、货真价实、信誉卓著。它们或以筵席大菜著称于世,或以风味小吃风靡一方,或拿手品种招徕顾客,或以服务周到令人难忘,其经营服务体现了徽帮菜系的独特风格和技艺水平。这些名店共有20余家,如合肥的黄山徽菜馆、淮上酒家、合肥饭店、逍遥酒家、庐州烤鸭店、华侨饭店;蚌埠的金山饭店、淮河餐厅;芜湖的同庆楼、耿福兴、马义兴(回族)菜馆、镜湖餐厅、丰富酒家;安庆的京津菜馆、新兴餐厅、江万春饼面馆;淮北的上海餐厅;铜陵的同乐酒楼;黄山的屯溪徽菜馆;阜阳的凤凰酒楼、亳州的皖北饭庄;全椒的望屏楼等,它们共同支撑着徽菜烹饪的大厦,创造安徽饮食文化的奇迹。继续办好这些饮食名店,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是振兴徽菜刻不容缓的任务。

四、徽州古城的徽州美食

古徽州山环水绕,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自古以来文风昌盛,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徽州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惯促成了徽菜的形成。绿树丛荫、沟壑纵横、气候宜人的徽州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的同时,也能通过徽菜捕捉到山水与人文的融合的妙处。

“桃花流水鳜鱼肥”,徽菜最经典的代表当属臭鳜鱼,又名腌鲜鳜鱼。所谓腌鲜,在徽州土话中就是臭的意思。这道菜鱼肉肉质肥嫩,鲜香入骨,“香”与“臭”的鲜明对比,是臭鳜鱼的独特所在。

在徽州辖内,众多溪流在山峦中奔流不息,独特的山水让徽州人在食材的选择上更为广泛。但闭塞的交通让食物的运输变得困难重重,聪明的徽州人为了保鲜鱼肉,将新鲜的鳜鱼去掉鱼鳞及内脏,切上几刀后放入木桶中,再撒上盐,层层码放,最后在鳜鱼上面压上重物将鳜鱼压紧。

鱼肉在路途中有轻微发酵,到了目的地,那鱼的腮还是红彤彤的,鱼身泛着浅绿光华,鳞片完整、栩栩如生。闻上去有些许臭味,其实是乳酸菌发酵所生出的气味,烧过之后却有异样的美味。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不再是障碍,但臭鳜鱼作为徽菜的代表名菜依旧名扬海内。

经腌制后臭鳜鱼的肉质变得更为紧实,形成“蒜瓣肉”的独特质感,肉质近似上等黄鱼。鱼肉入口后,便能觉出其独特的“腌鲜”味,还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一旦吃上便会着魔似地一口接一口,根本停不下来。

腌鲜鳜鱼先煎后烧,重手下酱油,香辣浓醇的红烧酱汁和绝大多数徽菜一样,既提升了食物的美味,也非常适合下饭,上桌就是一盘风景,咸辣鲜甜,杀酒屠饭,快意至极。

中华千年的农耕文明,大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淮南是豆腐的故乡,而徽人尤擅做豆腐。在徽州人的永无止境的探索下,豆腐变成了家家户户里必不可少的菜肴。和湘菜的臭豆腐不同,徽菜中的毛豆腐是徽菜“轻度微腐”这一特征的代表。

毛豆腐是通过以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细长的毛绒状菌丝(植物蛋白),这是徽州的潮湿气候给人们的灵感。由于豆腐通过发酵后使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氨基酸,故经烹饪后味特鲜。这种浓郁的风味,被徽州人称作“家乡的味道”。

经煎炸之后,表面的绒毛消失了,一层金黄酥脆的皮包裹着腐乳一般的半固体,又软又绵,略带苦味,蘸着酱料吃会很难吃出苦味,而口有余香,爱者爱之切。无论是在地道的徽菜馆还是在屯溪老街的街头,都能轻松地找到毛豆腐的身影。

最有情趣的吃法是,在街头遇到走街串巷的货郎,一头小炉子,一头挑毛豆腐,浇上香油,淋上辣椒糊,就着油锅边吃边聊,既鲜美可口,又独具风味。久居外地的徽州人,一说到毛豆腐,就会激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关于毛豆腐,还有这样一段传说。相传朱元璋朱元璋攻下般城后,又挥师北上,屯兵绩溪。这一带百姓常以水豆腐搞劳将士,后来水豆腐送多了一时吃不了,天热,豆腐就长出了白色、褐色的绒毛,为防止浪费,朱元璋命厨子先油炸再用多种佐料焖烧,便产生了别具风味的毛豆腐。朱元璋登基后,曾以此菜招待他的徽籍谋士歙县槐塘人朱升,此菜便又传回了徽州。后经历代作坊多次改进制作工艺,形成现今的特色徽菜。

一品锅最初发源于安徽省绩溪县,又有绩溪一品锅之称。有人说,一品锅的起源和粤菜中的盆菜有关,盆菜可能是一品锅的鼻祖,两者都是一盆菜里荟萃数味珍馐,丰富的食材一层层叠进大盘之中,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浓,但是这已无法考证。

梁实秋先生品尝了“一品锅”之后,对此菜大加称赞,曾撰文做了详尽描述:“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二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紧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好极”。

徽商一年四季在外奔波,为了寻找回家的感觉,制作出特别的“一品锅”。精心挑选食材,层层围叠起来,求的就是一份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喜庆的日子里,各家烹出各家的味道,锅里包含的是化不开的乡情和欢喜。柴火之上,在有点老土的铁锅里分层码放着干笋、鸡肉、鸭肉、猪肉、油豆腐、蛋饺……打开锅盖,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说起一品锅,不得不提胡适先生。在胡适侨居美国期间,思乡情深的他多次以家乡风味之名“一品锅”招待客人,从而使其蜚声国际,一品锅也因而冠上了胡适之名,叫做胡适一品锅。

当一个冒着氤氲热气的铁锅被端上桌,香醇浓郁的汤汁尚且沸腾翻滚着,以多种食材构绘出的斑斓色彩有如锦绣徽州,填了肉馅的蛋饺和油豆腐鲜香多汁,衬底的五花肉如卤肉般肥美酥糯,汤汁愈焖煮则愈浓厚,就着汤汁能连吃好几碗米饭。

中和汤是地道的安徽祁门传统名菜,清澈味香,鲜嫩不腻,稀稠适中,老少皆宜。祁门人每逢置办酒席,都少不了中和汤,而且是上桌的第一道菜。中和原叫作“中河”,是祁门县流入鄱阳湖的一条河,在祁门境内为阊江。

相传南宋时期,祁门籍进士方岳曾在鄱阳为官,闲暇之时常泛舟鄱阳湖,溯源至中河,掬一捧家乡的秀水,品茗吟诗于青山绿水间,多少能够抚慰其不得志的心境。方岳嗜好豆腐,一次在船上煮食豆腐时缺少佐料,见河中小虾甚多,便捞一些放在锅里与豆腐一起煮,未曾想无心插柳柳成荫,用小虾煲出的豆腐汤更加鲜美无比。此后方岳便特意去中河捞一些虾米作为常用佐料,以备煮豆腐使用,并将此菜命名为“中河汤”。

自方岳将这碗“豆腐汤”传入祁门后,祁门人加入当地山珍食材,融入山民饮食偏好,又有一些文人骚客植入徽州和合文化元素,改“河”为“和”,“中和汤”便成为徽菜汤羹的代表。经改良后的中和汤,汤清味鲜,油而不腻,在寒冬腊月里,饭前喝上一小碗,开胃驱寒,全身通泰,已成祁门一带婚嫁喜宴,阖家欢聚的特色菜肴。

徽菜的代表菜极多,远不止上述四种,还有诸如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黄山炖鸽、清蒸石鸡、问政山笋、徽州圆子、刀板香、李鸿章大杂烩、曹操鸡、石头粿等传统佳肴。土生土长的食材,独特富有想象力的加工、烹制,造就了徽菜。

徽菜,看似粗朴厚重的菜品下,蕴含着至柔至精细的道理。就地取材,以鲜制胜;善用火候,火功独到;娴于烧炖,浓淡相宜;注重天然,以食养身……每一景、每一菜,都饱含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既使人大饱口福,又是徽州风情文化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