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细节作文,急
一位作家眼中的城市细节--作家阿成参加全国作家看凤阳后的新作
今年故乡春来早,好像我们城市和江南的春天同步莅临,4月份的时候我刚刚参加了中国作协在福州召开的全委会和“中国作家看凤阳”活动,回到这座城市时恰好是春花初绽,景象极为妖娆,城市当中的各种风格的建筑、广场、公园和历史街区,与漫烂的春花交相辉映,使人深感历史的创造和文化积淀之厚重,感受到自然的亲切、环境的优美,城市的可爱,让那些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归乡之人有一种喜悦感和自豪感。
但是,当春风骤起时,突然间,你会发现,像传单一样随风漫舞的塑料袋、纸屑低旋与飞翔在半空中,风景顿时大煞。再往细里一看,在那些私营饭馆门前的绿化带的树丛中、花丛中藏满了各种丢弃的餐盒、废塑料袋和油腻腻的污水,心情立刻变坏了,堵得慌,要发火(冲谁发呢?)。由此,我还想到我所居住的那个民安小区,那里的无证商贩原先是把乱哄哄的烧烤摊子放在通达街东侧的人行道上,
城市居,大不易。当人们还在为衣食操劳、发愁时,是不大会穷讲究的。但是,一旦解决了温饱,就要追求生活的质量和情趣,追求“诗意地栖居”。看窗外的风景是否宜人,看空气和水有没有污染,看娱乐、休闲有没有去处。城市建筑,要求讲究造型和色彩。店铺商号,名字希望取得有文气。广告牌要美观,像装饰品。街上的灯,不只要求照明功能,更要看款式,看整体设计,要成为城市夜晚一道亮丽的景观。
可以说,关注细节,是城市进步的标志和动力,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不讲究细节,美好的生活就大打折扣了。
细节体现人文关怀。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环境为人设计,重在宜人,而城市细节,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一排绿树,一片草坪,几把座椅,甚至一个路标牌,够微不足道了,却给市民带来了方便、舒适。办公楼前,摆放几尊雕塑,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却可以减轻建筑的重压感、威严感,让人感受到心理的愉悦。
城市不可不拘小节。温馨的城市,一个品位不俗的城市,一个适合于创业和居住的城市。打磨好细节,是市民对城市发展的要求,也是城市管理者的责任。
作家阿成以一位老哈尔滨人的经历感受和作家的独特视角撰写了《关爱我们的城市》一文,对我们的城市做了一次细节的梳理,相信会给我们的读者带来些许的启示。
哈尔滨有着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氛围、淳朴的民风。它像一幅古色古香的历史画卷,又是一座新旧交替、与时俱进的现代化都市。这座城市在辉煌着、前进着,我们为自己的城市自豪着、骄傲着,又为城市的细节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忧虑着、不安着。尽管那些都是城市的细节,却是不应忽视的细节。因为,一个关注细节的城市,才会成为一个精致的城市。
我从小就生活在哈尔滨这座城市里,我几乎是看着这座城市长大的。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变化大都记录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冬去春来,这些精神财富又成为我的创作资源,以文学的形式记录到我的作品当中。这种亲历性大抵算是记录者与讲述者的一种资格罢。小的时候,由于家里生活贫穷,兄弟姐妹又多,我经常利用学校的寒暑假在城里拉小套,这项季节性的临时“工作”,一方面可以挣一点点钱贴补家用;另一方面,使得我有机会走遍了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用眼睛和心灵比较全面地了解这座我们一家人赖以生存的美丽城市。后来,我上班了,成了一名无轨电车司机,继续在这座城市里转,这种劳动同样给我提供了一个特别的便利,使得我能够天天和这座城市的主干道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再后来,我又相继成为一名卡车司机和市政管理处(市容办)的小车司机,这种开放性的、具有狭意的职能特质的职业给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使得我对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以及纵深地带有了直观的感受与判断。的确,在我开卡车期间,我不仅走遍了这座城市,而且还走遍了黑龙江所属的城市、乡镇、农村、林区,等等。这一晃,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正是这种幸运的亲历性让我对哈尔滨这座城市产生了极为深厚的感情。三四十年来,经过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亲眼目睹了哈尔滨从一个比较简单的城市,发展到今天这样具有现代化水准的、现代化姿态的、现代化功能的、形象优雅且风格独特的省会城市。前不久我曾经在《小说选刊》发表的一个中篇小说《买车简史》里谈到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市民从走路、坐马车、骑自行车、坐有轨电车、“大汽”、“大辫子”、小巴,一直发展到今天拥有着无数辆私人轿车的这样一个激情满怀的时代。的确,我用我的双脚和车轮与全体市民共同走过了我们这座城市从土路、砂石路、方石路、柏油路到水泥路的发展历程。
2008-11-2 06:53 回复
124.238.105.* 2楼
我也不无遗憾地注意到,曾几何时,我们这座城市的老城区,其民居是那样的密集,以至重床叠架,斑驳陆离,巷道狭促,尤其是那些偏远的“三不管”地带,其景象俨然宋玉先生在《风赋》中所描绘的那样“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那平民百姓的风,在闭塞不通的小巷里忽然刮起,接着扬起尘土,风沙回旋翻滚,穿过孔隙,侵入门户,刮起沙砾,吹散冷灰,搅起肮脏污浊的东西,散发腐败霉烂的臭味,然后斜刺里吹进贫寒人家,一直吹到住房中……)这样的地方,自然绝少有绿地了。当然,有的同志会说,这种现象在维也纳、慕尼黑、萨尔茨堡、布鲁塞尔、日本、韩国和阿姆斯特丹,以及国内的某些城市当中也曾比较突出过。但是,这只是显示出了当时人们只关心温饱,对周围环境还不甚关心的城市化的初始状态。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的是,城市毕竟是文明的摇篮。这才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品格。
不错,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我们改变了很多,更新了很多,又殚精竭虑重建了很多,并在新的姿态、新的理念、新的起点,充满信心地继续努力着,规划着,建设着,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因此“丧失”对一座城市的批评权利,模糊或者削弱城市中那些仍然屡禁不绝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细节”,抛弃主动参与维护与管理城市的市民之责任。
坦率地说,我的这篇文章是一篇批评加建议的文章(在今年的1月份,我就曾在自己的博客里说过,应友人的建议,2008年我要写几篇批评黑龙江省的某些城市与乡镇的文章——主要是针对不尽如人意的“细节”)。
先说我们这座城市的交通。新世纪以来,我们这座城市经过了几轮几番的大的整治,城市的交通情况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事故和违章现象都有了明显的下降。这是了不起的成果。可是,作为广大的市民们,他们的思维方式绝不会单纯地、充满热情地盯在你的成绩上,为你鼓掌,或者,因感动交通干警们于大雪、大雨、大风、炎热的大太阳下执勤维护城市交通秩序的种种辛劳,而是要用第三只眼来看你们的工作还有哪些不足。我认为,这一点恰恰是发展与完善我们这座城市的一种最坦率、最健康、最热心、最强有力的推动力,是别一种关爱与扶植,是对交通业的最大支持。换句话说,我们的同志在享受成绩的同时,还应当以进取的姿态直面存在的某些问题,哪怕是细节上的不足——要知道,细节也会严重影响一座城市的形象。
首先,在我们这座城市里依然存在着随便停泊车辆的不良现象。早年我曾经在城建部门工作过,我知道城市中的路是有等级区分的,比如居民小区里的路,比如人行道,比如一些景区内的路,按设计标准只能供行人或小型的轻便车通过与停泊,可是,我看到一些大卡车、大客车,常常随意地从那里通过并停放在那里,特别在是一些大酒家、大饭店、大宾馆门前的城建部门刚刚修好的人行道上停满了车辆,将这里的人行步道板、路边石,甚至绿地轧得七零八碎,坑坑洼洼,特别让人心疼。那么,谁应对此管理,对此负责呢?我不知道我们这些商家和车辆的驾驶员是怎样想的,是想用你们一个人的方便,来换得这座城市里所有的市民对你的鄙视吗?不过,我也注意到,商家和司机之所以这样无序地停车是有其的道理的,因为这里没有合适的停车场,马路上又不允许停车,那么你让他往哪停呢?他总得把车停下来吧?可是,没有合法的停车位。怎么办?这显然是我们这座城市急需解决的“细节”问题。我知道,罗马城不是一日建起来的,我们需要耐心。但是,在完善这些设施之前,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制定一些临时性的规定,划定一个区域,让他们有地方停车(或者因地制宜,改造商家门前的路面,使之适于泊车),这样,才不至于让那些不堪重负的地带与公共设施遭到破坏。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在那些禁止停车的地方竖立相应的标志,明确地告诉人们这一段允许或者不允许停车。这一点,日本人做得比较好(我曾在《日本杂记》一文中说过,日本是一个讲究细节的国家),没有这方面的纠纷与困惑,迷茫与无奈。总之,我们要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得有专人动脑筋琢磨出办法才行。并不是我们把双方的理由说足之后,这种现象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继续下去,不是这样的,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是要有规矩,家庭、单位、商家都是如此。
2008-11-2 06:53 回复
124.238.105.* 3楼
我这个人经常坐出租车,或者去见见朋友,或者参加一些什么会议应个景,帮着有想法的人造个势。在坐出租车的时候,我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出租车司机(当然不只是出租车司机了),在马路上行驶起来常常不管什么黄线不黄线,个别人将车开得飞快,似乎有一种伪英雄主义的情结。我在想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也是司机出身,我了解他们,他们在没客的时候车要慢点开,要注意哪儿有客人上车,得挣钱哪,得养家糊口啊,这种慢的寻客的速度本身就是一种压抑,一旦有客上来,好了,痛快了,车速立刻提了上来,开得很快,驾驶员的心理上得到一种舒缓,情绪上得到一种振奋,精神上得到一种满足,尽快把这个人送到地方“卸”下去,好拉第二个客人。可这毕竟是一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要有足够警惕与防范才好。大家都要好好活着,幸福地活着。于兹之下,遵纪守法不是你的对手,你的麻烦,而是千家万户幸福生活的保障。
另外,我还发现只要有客人在路边等着打车,你经常会看到,同时有几辆出租车一下子抢在这位客人前面,毫无章法地那么一停,横了半个街面,形象非常难看,如果这一镜头进入外地客人的视野里,我想,他们一定会对这座城市有负面的评价,对城市的交通管理有一个不良的判断。的确,我们的交通管理者人数少,不大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能要仰仗司机们的自觉性。总之,规范停车不过是城市交通的一个细节,但一个细节给破坏掉了,整个交通形象就会受到损伤。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
今年故乡春来早,好像我们城市和江南的春天同步莅临,4月份的时候我刚刚参加了中国作协在福州召开的全委会和“中国作家看凤阳”活动,回到这座城市时恰好是春花初绽,景象极为妖娆,城市当中的各种风格的建筑、广场、公园和历史街区,与漫烂的春花交相辉映,使人深感历史的创造和文化积淀之厚重,感受到自然的亲切、环境的优美,城市的可爱,让那些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归乡之人有一种喜悦感和自豪感。
但是,当春风骤起时,突然间,你会发现,像传单一样随风漫舞的塑料袋、纸屑低旋与飞翔在半空中,风景顿时大煞。再往细里一看,在那些私营饭馆门前的绿化带的树丛中、花丛中藏满了各种丢弃的餐盒、废塑料袋和油腻腻的污水,心情立刻变坏了,堵得慌,要发火(冲谁发呢?)。由此,我还想到我所居住的那个民安小区,那里的无证商贩原先是把乱哄哄的烧烤摊子放在通达街东侧的人行道上,一摊一摊,勾勾搭搭,肮脏不堪,到了晚上,“狼烟四起”气味难闻。对此,我非常奇怪与困惑,那些时尚的男女青年怎么喜欢吃这些落满了灰尘的垃圾食品呢?它们好在哪里呢?虽然经过有关部门的多次取缔,但仍然屡禁不绝。可能是最近加大了这方面的管理力度,这些无证商贩们不敢在景观大道上搞这些垃圾食品了,又跑到居民小区的内部,搞得小区内部脏乱不堪,烟雾缭绕,让居民们苦不堪言。那么,小区物业的工作人员为什么对此听之任之呢?
春天来了,有些私营饭店在饭店的门口摆上了餐桌,把生意做到人行道上,行人没地方走了只好绕道走马路。我看到,凡是摆上桌子的地方,原本整齐干净漂亮的步道板大都被弄得污迹斑斑。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不是市政管理人员的错呢?这需要分析着看。我曾经在欧洲城市看到,那里的一些大众餐馆也在餐馆外面摆上桌子,客人坐在那里喝啤酒,吃冷饮。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一些像我这样的司机或者普通的市民。但是,他们做得就比较规范,有一个固定的栅栏(留出行人的通道),看上去很漂亮也非常干净。在巴黎,到了晚上,商家也同样会把一些桌子、椅子摆到人行道上,一些时尚男女在那里喝咖啡,点个小蜡烛,瞅着也非常干净,甚至有一种风情感,让这座城市有了一种浪漫的情调(可是,为什么我们的经营者会将周围弄得这么脏呢?)。我个人看,将餐桌摆出来是没有错的,因为外面凉快、风光,顾客喜欢,老板又能挣钱,何乐而不为呢?只是,他们自己光想着挣钱了,没想着把这块临时营业地搞干净,甚至旁边连个垃圾筐都没有,那些垃圾东一堆西一堆的随便堆在那里,气味难闻。我相信我们的管理者一定多次干预、多次管理过。但是不好管哪,通常的被管者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笑嘻嘻地应付过去,所谓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另一种是蛮横对抗,不服管理。这种现象说明我们还缺乏相应的处罚制度加以保证。但是,我觉得最可怜的,是我们那些负责打扫卫生的兄弟姐妹们,他们天天打扫,跟着脚打扫,打扫不干净还得挨批评,可那些垃圾制造者却认为他们打扫是天经地义的,他们挣的就是这份钱嘛,他们就应该侍候他们的垃圾。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清扫员不应当仅仅是单纯地做清扫工作,还应当是卫生监督员、举报员和处罚者。这样,他们的身份才完整起来,才有力度。我觉得,我们还应当出台一些相应的管理措施,划定私营者的卫生责任区域,只要是这个区域的卫生出了问题就由该店负责。为此,我建议,第一,在我们这座城市的景观大道上,应建立一些电子监控眼,这样,免得管理者前脚走,后脚垃圾又随之而来。当然,这种事是需要成本的,但我更相信,包括各个私营者在内,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经营场所干干净净。第二,应当在每一家饭店的员工当中每天都选一个值日生,由他负责本店内外的卫生工作、清扫工作、管理工作,并且要佩戴上标志,免得管理者一来找,就是老板不在。
2008-11-2 06:53 回复
124.238.105.* 4楼
如果这家饭店连卫生管理值日者都没有,就可以进行处罚了。大家知道,公众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环保措施。因为公众的参与可以大大减轻环保部门的责任与压力,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可以大幅度提高治理和监督效果。所以,我认为,除了公众参与监督之外还应当有大量的志愿者环保活动。
我还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城市的管理者,即执法者,在实施管理的时候,被管理者总觉得这个“法律法规”是可以商量的,或者通过某种关系、某个熟人是可能过去的,可以通融的,可以解决掉的。这就产生了一种可怕的误导,即,法律可以商量。因此才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当然,我们的管理者、执法者也是人,有血有肉,有感情,有庞大的社会关系和挚爱亲朋,老朋友属于今天,新朋友也属于今天,你让他在一个地方长期执法,彼此都熟了,感情处得挺好,这就使执法的内容产生了某种模糊性,管理者、执法者不好意思了,下不了手了,开不了罚单了。怎么办呢?我建议,我们这座城市有那么多的区,不妨实行一个轮换制,一个区顶多执法一年两年,然后,换一个区,这十个区下来,就多少年过去了,这样一来,执法的纯度可能就会得到提高。
总之,城市管理的灵魂是靠人,因为城市是为人服务的。那么,人的管理又靠什么呢?我认为,应当靠相应的法律法规,这是一个保证。人是需要约束的,家庭如此,各行各业如此,城市如此,国家也如此。这一点,许多先哲都有很深刻的论断。
顺着这个服务的话题,我还想说下去。在这座城市生活不免会有一些事情要做,比如买东西,比如上车,到银行、储蓄所办一些私人的事情,可是,几乎一次不落,每次排队都有加塞儿的人,其中女性也不少:交款加塞儿,买菜加塞儿,上车加塞儿,买车票加塞儿,上医院挂号加塞儿(不过,排队买油条没有加塞儿的,为什么?),甚至上出租车也加塞儿,往前抢。感觉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着急。我对这种极端的利己现象也感到困惑,我也分析过这种现象,这些人之所以加塞儿是不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呢?我觉得加塞儿不仅仅是图自己方便,还是对那些遵守纪律排队的人的一种挑战。而且在这些加塞儿的人当中不乏知识分子,时尚丽人。我从温哥华去机场的路上,由于堵车,看到所有的车都按顺序排在道路的这一边,没有一辆车逆行冲过去,从而造成双向拥堵。这就是一种自律性。我们应当在唾弃这种加塞儿行为的同时,加强一些新的服务手段,比如,我在欧洲的一个城市办理个人保险,就是进门取号,不必排队,按号办理。我听说我们这座城市的好多服务部门已经采取了这种先进的方法了,但是,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啊。所以,我建议在这些地方是否也推广这种取号排队的方式,这就比较好了,会使得我们的城市形象变得有序、轻松、有品质。如果我们大家都养成了这样的良好习惯,我们这座城市就会在全国和国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形象越加的优美。
这里,我还要说到养狗的现象。我注意到,我们这座城市里养狗的人越来越多了,挺好的,这毕竟是人与动物亲密接触的第一步。中国人刚刚开始养狗,要知道国外都开始养猪、养蛇,甚至养狮子了,千奇百怪的,生活兴趣使然。大家知道,世界上养狗人数最多的城市有两座,一座是巴黎,一座是莫斯科。可是,一方面我们要深切地理解养狗的主人和狗之间的那种亲密的感情,他们甚至不把狗叫狗,叫儿子或者女儿,就是把狗当人看,这当然也是很好的、很浪漫的生活姿态。但是,在把狗当人看的时候你还要想到那些真正的人、周围的人对养宠物者的一些建议与批评。比如,有相当数量的人天生怕狗。所以,我建议那些养狗人买一个狗绳,超市里就有卖的,很便宜,牵着狗就比较好,显得有素质,也很优雅,免得无缰之狗到处乱窜,让行人心惊胆战,那就大煞风景了,对此你还得蛮横着一着张脸,用凶悍的表情来抵制别人给你提意见,这是其一;其二,这些散放的狗一会儿蹿到花丛里,把好好的花坛弄得乱七八糟,一会儿随地大小便——小便就罢了,大便就不行了。狗的主人应当把它的粪便收拾起来,不要拉完了就扬长而去,太不好了。这种专门收拾狗屎的工具超市也有卖的。我想,当你把狗屎收拾起来之后,所有的市民都会向你投以尊敬的目光。
2008-11-2 06:53 回复
124.238.105.* 5楼
其实,我的建议还有很多,鉴于篇幅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再举一些小例子,我希望我们城市的垃圾桶是一个大桶就行了,也不要搞什么造型,上面全开放的,大家投放垃圾也方便。还有,我们是不是对一些专门的商业街定点安排收垃圾的车,巴黎的商业区就是这样,到一定时间收拉圾的车就开到商店门口,他们把垃圾倒到车上。其次的建议就是,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的公益广告,再加一把劲儿,增加一些动漫的、有趣的、亲切的广告,并且将公交车、机场大巴、商店、电梯间、城市的巨幅荧屏,各种市内的广告类电视荧屏都增加上公益性广告,这样给大家提一个醒,孰是孰非,有一个遵循,有一个努力方向。此外,哈尔滨火车站一直是一个让旅客、司机和行人迷糊的地方,虽然搞了多少次了,还是不得要领。不妨多竖立几个指示牌,为行人与车辆指点迷津。同时,我还要说的是,我们这座城市是一座开放与包容的城市,是充满着许许多多的机会的一个城市,所以,我们这座城市才拥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从乡镇到这里居住的人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和外来居住者,具有双重身份。他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服务者、参与者,同时,他们还是这座城市的朋友,客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来自于城市,有的则来源于对城市生活还比较陌生的农村,我们应当及时地告诉他们,或者发给他们一个小手册,让他们知道如何适应这座城市,如何遵守这座城市的那些有益健康、有益生存的规章。这样,他们就有章可遵,行为就会规范起来。这就像到一个朋友家串门一样,到人家去做客之后,搞得很脏就不好了,因为这不是做客的初衷。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善待这些人,一方面还要引导这些人。
是啊,我们这座城市的确是一座蒸蒸日上,美丽的,有风度的城市。我曾经为这座城市写了大量的作品。我们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们城市的各行各业和广大居民也同样做出了大量的努力。这里,我还想建议一条,我们的各个单位是不是也要搞一个专题的城市市民形象与城市市民道德的教育,像韩国人一生下来就有一个市民手册那样加以遵守。现在,我们有很多活动开展得都比较好,符合时代的精神,满足了市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符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比如许多的博物馆对市民免费开放;比如又能省钱,又能长知识的优雅的“漂书”活动;比如充满亲情与互助的邻居节,多姿多彩的看新城活动;比如魅力无穷的冰雪节、泼雪节、滑雪节,等等,我想,恰恰是这样一个基本的品质,才使得我们这座城市赢得了大冬会的举办权。我们不应当让全世界的运动员到了我们的城市,在某一不当的细节上偶有失望,或小有遗憾。要知道,作为首府之城的哈尔滨也是黑龙江省的一张名片呵。毫无疑问,今后,我们这座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婀娜多姿的欧陆风格的建筑之城,旅游之城,来的客人会越来越多,我希望市民们共同努力,关爱我们这座城市,让我们的城市不仅停留在每一个动人的回忆之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城市永远处在我们大家的关爱与呵护之中。
总而言之,我们这座城市是充满生机的,有潜力也有着广阔前景的。但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找出不足,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我们必须把城市自身的缺欠与不足降到最低点。很显然,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工作很多也很光荣,困难不足畏,进取才可贵。温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他的话语重心长,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结束语
关爱我们的城市
我现在要谈一谈居民小区。这里先谈一个观念问题。我们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区都有若干个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模范居民小区的点,其中的一个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来了参观的人、检查的人,把他们领到那里进行参观。对此,我们这些点之外的居民小区里的居民很羡慕他们。但是,有些小区,特别是那些开放式的小区,小区之内的路原来是有路障设置的,后来都被拨掉了,这样,那些图方便的大卡车、大客车随便在小区里穿行,搞得小区里的路仅仅修了几个月就被破坏得千疮百孔。以民安小区为例(因为我居住在这个小区,所以才有发言权),这个小区里面的路已经惨不忍睹了。就是上述情况所致。此外,小区的住宅楼道内也都肮脏不堪。但是小区物业的人员每年都理直气壮地上门收物业管理费,如果你据此不给他物业管理费,你将来换房,什么东西坏了,他们一概不管,你得先交钱后享受服务。这显然是对的。但是交了钱,给你的服务怎么样呢?真的是不怎么样。甚至已经有些居民看不下去只好自己动手清扫楼道。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我不能把一楼到八楼都扫了,体力不行了,另外让别人看了也古怪。这里,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那些居民小区模范点的建立,目的就是为了以点带面,而不是以点盖面。什么意思呢?不是有了这些点就行了,小区建设就很好了。当然,我这么说有些刻薄,哪个不想把小区管理得好一些呢?可是,想,始终是停留在想上,行动还没有开始。对此,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相应的机制。今后“点儿”能不能就不参观,或少参观了,多去看看“面”,去那里抽查一下,特别是应相关的居民的要求去抽查一下。对糟糕物业管理者进行经济处罚或整顿。我们要建设一座适于“人居”的城市,小区建设首当其冲。我相信这项工作能做好,一方面有相应的物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有相应的区、街道和物业管理人员,怎么会做不好呢?我认为,有些事情不能光靠居民的姿态与个人修养,还要靠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保证,而且这些规章制度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效果,不然就是一纸空文。我们每年都要评选感动城市的人物,目的是要大家向他们学习。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年心中都有感动自己的人物,这也很重要。比如《一件小事》中的那个三轮车夫就是感动鲁迅先生的“年度人物”,再比如我在离开工作岗位前夕,单位的那个收发室的老哥骑着自行车,冒着哈尔滨的第一场大雪给我家里送报刊杂志(我原以为单位的车顺道给我捎过来算了),他就是2007年感动阿成的人物。在生活中,每一个市民的心中都有感动自己的年度人物,这些感动,这无数个感动应当成为关爱与呵护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动力。
广州黄沙码头现在可以停靠游艇吗?广州还有哪些码头可以停靠游艇的?
黄沙码头停不了,都是货船
广州可以停游艇的有,莱茵游艇会、意桥岛游艇会、南沙游艇会、太古仓游艇会、海心沙、莲花山亚运游艇城、新洲巨龙游艇会
还有很多内河私人游艇码头,在顺德一带
如果是广州东河道(人民桥到猎德桥)之间是很难停游艇的,因为海事局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