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现代京城水文化

李振海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前言

水是地球上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是生命之源,从大自然中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湖泊海洋及动植物物种的塑造和演变,到人类社会城市、乡村和工业、农业的发展演变与布局,水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人类与水的关系密切又复杂,既体现在个体性方面也体现在社会性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人们对“水文化”更加关注。但是“水文化”究竟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至今尚未有人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对此经常思考,深感水元素涉及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从任何一个角度观察都会呈现出无穷无尽的内容。“水文化”绝不仅仅指水景或相关文化作品,与水相关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的、社会的,客观的、主观的)都应当是水文化的范畴。

京城的水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不同的时代体现出不同的特征。自古以来京城就与水和谐相处,然而,现代京城建设高速发展,人口规模急速扩大,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性因素,在此背景下,北京人与水的关系已不仅仅是休闲与赏景的问题,而是深化为发展与否、生存与否的关系。奥运会之后,北京水文化更已超越治河理念、生态景观设计等层次,而且体现在政府决策核心内容,不仅涉及工程,还深深涉及行政、经济、法律、全民意识等问题。以缓解水危机为目标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社会控制、废水资源化等成为核心任务。

近10年来,笔者参与了北京一些水利工程研究工作,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在水文化方面也做过一些探讨。本文以水为中心,从京城与水的关系出发,立足于现实状况,论述了现代京城水文化特点。期待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水是孕育北京的原动力

众所周知,北京平原是华北平原的北端,西靠太行山脉、北靠燕山山脉,山外则是高原。有众多河流从山区流入这块平原,西部主要有永定河、拒马河、大石河等,北部主要有潮白河、温榆河等。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2亿年前北京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以后地球上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北京周围的山脉,北京地区则逐渐变成浅海和沼泽洼地。洪水将山区和高原上的砂砾石、泥土冲泻下来,一层层沉积在低洼处,形成了目前的北京平原,也雕刻成了现在的山区景观。河流造就了平原,为北京城提供了一个生长的摇篮,在这个意义上说,水是孕育北京的原动力。

二、千年来京城与水和谐相处

水是保证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水系既有防洪、供水等基本功能,也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功能。自古以来,“靠水而居”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偏好,作为人类集中居住地的城市,其诞生和发展与水都是密不可分的,北京也不例外。

历史上北京地区河流湿地很多,地表水、地下水都很丰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因此,人类在这里逐渐建设起了一座重要的城市。素有“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之说,确切地道出了京城的诞生、布局、扩展、演变与水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同时,河湖水系也同时得到治理,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如今的北京城区有一个上至京西玉泉山、下至京东通州、串通环绕的河湖水系,在规划市区1040平方千米范围内,有大小河流30多条、湖泊近30处。这些河湖水系为京城增添了秀丽和灵气,据此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学、绘画和音乐文化艺术。自古以来,京城水系就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人类生活关系甚密。

历代各王朝都为控制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营造美丽景观付出了巨大努力,比如清代乾隆年间仅在颐和园附近的金河就开挖治理了4处湖泊,用于蓄洪灌溉和营造园林;市区水系的疏挖、皇家园林的建设都具有治水、用水和生态保护内涵。可以说,千年来京城与水和谐相处。

三、现代京城与水的关系面临深刻的矛盾

(一)从过去水量丰沛到现在的严重缺水

历史上,北京河流水量丰沛,永定河、拒马河、大石河、潮白河等夏天经常泛滥成灾。据当地老人们回忆,20世纪60年代以前,永定河每年夏季都发大水,洪水滔滔,景象非常壮观。60年代一次大洪水,拒马河、大石河造成了5千米宽的淹没区,大水一个月才退去。非汛期这些河流也很少断流,水流清澈,景观优美,“卢沟晓月”就是这种景象的写照。当年地下水也很丰沛,沿山前平原地带,到处都有泉水涌出,过去颐和园、圆明园内的河湖水系很多都是利用泉水补给,海淀区农民多用泉水灌溉稻田。

20世纪60~70年代,为了控制洪水、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官厅、密云两大水库为主,北京修建了85座水库,同时,永定河流域上游河北省境内也修建了大小260多座水库,由于水库的拦截和大量取水导致河流下游流量锐减。80年代以后,随着北京人口增多、工农业发展,用水量急剧增加(2000年北京用水量大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0倍多),缺水问题日益凸显,大部分河道干枯,河流生态环境遭受灭顶之灾。2003年现场考查时看到,平原地带的永定河、拒马河、大石河、潮白河等,宽阔的河道全是砂卵石和杂草,几乎滴水不见。河道成为当地居民的采砂场所,到处布满了巨大的砂砾石坑,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大风季节风沙弥漫,成为京城大气污染源。

2000年以来,北京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人口规模急速扩大(2010年8月常住人口已突破2000万),近10年来又遇连续枯水年(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减少1/4),导致北京水源不足问题更加严峻。官厅水库水量越来越少,对北京已起不到多大作用,永定河引水渠已停止引水10年。密云水库入库水量也逐年减少。北京已从过去水量丰沛演变成现在的严重缺水。

(二)从过去水流清澈到现在的严重污染

急速增大的污水排放量(目前北京年污水排放量约13亿立方米)造成河流严重污染,“有河皆枯,有水皆污”成为普遍景象。河流污染又造成水质性缺水,进一步导致水资源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上游污染,官厅水库变为劣V类水,丧失了饮用水功能。京城市区的很多河流(亮马河、凉水河、清河、万泉河、北运河等)都成为排污沟,“大河无水,小河干”,由于缺乏清洁来水的稀释,这些河流都浊流滚滚、臭味难闻。

北京市共监测有水河流82条段,长1995.6千米,2009年劣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1.2%。除了西北方向的京密引水渠、圆明园湖、昆明湖、北海等外,整个北京市区及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的很多河流都受到污染。河道几乎丧失了天然自净能力,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河流污染又导致地下水污染,影响地下水饮用水源,造成连锁反应。

(三)从过去泉水遍地到现在地下水严重疏干

由于两库来水减少、地表水严重不足,为满足城市用水需求,多年来靠超采地下水维系。10多年来全市超采地下水56亿立方米,相当于抽干了2800个颐和园昆明湖。地下水埋深已由1999年的平均12米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平均24米左右,目前已形成了2650平方千米的沉降区。

过去泉水遍地,现在地下含水层已严重疏干,著名的玉泉山泉水早已经断流。近些年来,在北京西郊山前地区纷纷开凿基岩供水井,使基岩地下水位衰减速度加快,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城市自来水厂供水能力下降了7%~77%,取水水质变差,一些水源被迫停水。

(四)缺水造成不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格局

由于缺水,北京对密云水库的供水功能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最初向150万亩农田供水为主转变为以城市供水为主。为保证北京城市供水,1981年国务院召开了京、津、冀三省市用水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密云、官厅水库不再向天津、河北供水。1999年干旱以来,北京市做出决定,停止向京密引水渠沿线的农业供水。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开始向北京供水,水源来自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等4座大型水库,挤占了150万亩灌溉用水指标。不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格局让农民及北京周边的省市作出了重大牺牲。

(五)缺水严重影响北京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

水源短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应付缺水,北京市的供水政策被迫多次调整,多年来采取的供水分配政策是“限农压工保生活”,难以顾及河湖环境生态需水。北京已实施了多项节水及应急供水措施,这些措施是以大力节水、消减和压缩工农业供水、牺牲环境用水、只保生活和重要工业部门的基本用水为前提。

郊区农业用水指标大部分取消,无法种植水稻和瓜果蔬菜,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许多工业项目受水资源条件限制不能在北京建设。2000年2月,石景山发电总厂4口自备井因干枯被迫停产了3口,广宁地区每天停水15个小时,唯一一口维持供水的自备井随时可能被抽空,中断供水,为此,永定河三家店拦河闸紧急提闸放水,为石景山地区回灌地下水。可见,缺水对北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六)现代京城水文化核心体现在人与水的深刻矛盾

面对京城严峻的水问题,人们难以潇洒浪漫起来,在美丽的湖光山影面前作诗赋词、抒发情怀的水文化形式已显得没那么重要。从政府到民间关注的重点是如何缓解京城的水危机,毕竟它实实在在地威胁到了京城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发展却是无限的,超过水的承载能力进行过度开发就会造成水危机,北京目前的状况就是这样形成的。不管怎样,人是主动者,水是被动者,水对人类的报复是大自然的一种被动反应。客观形势的变化会导致水文化核心价值的变化,现代京城水文化核心主要体现在人与水的深刻矛盾。要缓解这种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需要人类做出艰巨的努力,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四、奥运会后京城水文化体现在政府决策核心内容

(一)奥运会后京城水文化体现在政府决策核心内容

为了迎接奥运会,在水的问题上,中央、北京市政府、北京人民和周围省市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首先,2003年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从河北省应急调水供给北京;北京市投巨资对城区诸多河湖水系环境进行了治理;规划建设了16座污水处理厂,大大提高了污水处理率;推进了中水利用;对首钢等耗水和污染企业进行搬迁外移等。

奥运会虽圆满落幕,但水危机问题依然紧紧缠绕着这座城市。2015年预计缺水20亿立方米,水问题成为北京市政府进行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核心内容,在行政、工程、经济、法律、宣传等方面都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水文化就是这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二)以水为核心建立更加严格的法律和管理制度

为应对水危机,北京正在建立一套新的、更加严格的法律和管理制度。

2010年11月,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立法的核心在于推进首都污水综合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由无害化向资源化转化。《条例》对住宅小区、单位、市政等用水有了更严格的规定,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再生水、雨水、循环水利用及相应的建设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此外,北京正酝酿修订《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以进一步推进节约用水。

2010年11月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上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委书记刘淇作报告时强调各区县在规划中要提出限制人口目标,主要是针对水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投巨资继续实施调水、供水、中水处理等工程

南水北调京石段干渠工程已于2008年完成,2009年向北京供水3.3亿立方米。2015年全线通水后,每年可来水10亿立方米,可大大缓解北京水源不足问题。南水北调北京市内的配套工程也在加紧进行,比如大宁调蓄水库、南干渠、北干渠、东水西调、团城湖调节池、亦庄调节池、部分净水厂等。另外,从2011年开始,将启动“引黄济京”工程,预计将每年调水3亿立方米,以确保北京正常用水。

“十二五”期间北京将重点建设以应急供水为重点的调水工程、城乡供水工程、治污工程、防汛安全工程、再生水利用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水环境工程等七大工程,力争在全国实现“五个率先”:实现境内五大水系连通目标,率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目标,率先达到国际最高应用水平;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目标,率先达到欧盟国家治理水平;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目标,率先达到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实现应用推广高新技术目标,率先完成科技水务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城六区还将规划新建首钢等8座水厂,扩建杨庄1座水厂。新城则规划新建门城水厂、通州水厂等15座水厂,扩建城子水厂等4座水厂。

这些工程可以缓解北京缺水的紧张局面,使工业、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确保首都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替代水源,可以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逐步扭转地下水环境恶化的态势;增加城市河湖的生态用水量,改善生态环境;可以减少对密云、官厅水库的取水量,利于库区水生生态及环湖生态涵养。

(四)继续控制耗水、实施节水、控制人口

“十一五”期间,北京启动了规模最大的节水运动,以年均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支撑了年均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草案提出,建立区域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实行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开展新建重大项目节水评估;建立严格的产业节水准入制度,淘汰高耗水产业;制定完善的节水器具认证体系,城市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正酝酿修订的《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规定,将禁止开办高档洗浴业、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滑雪场、高尔夫球场以及月用水量超过5000立方米的戏水、游艺经营场所等高用水企业。在用水应急措施中,一旦本市发生供水突发事件或者在用水量达到日供水能力90%时,经政府批准,应当停止这些用水企业的生产经营用水。

控制人口是控制水资源消耗的重要一环。《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建议》曾提出:“以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人口规模为目标,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力争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600万人左右。”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明确提出,北京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万。但2010年8月,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已突破2000万人。可见,控制人口是非常困难的。

(五)大力推进废水资源化利用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就开始对城市污水进行再生利用。目前,北京污水排放量年超过13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4%,农村已经超过50%,处理率全国领先。目前利用再生水约6亿立方米,2014年前计划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0亿立方米。

根据规划,北京城六区现有污水处理厂将全面进行升级改造,新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为再生水厂。到2015年,城六区再生水厂达到24座,新城则规划新建、扩建再生水厂30座。目前,再生水已用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奥海、圆明园湖、永定河、昆玉河等河湖补水,用于农业灌溉用水,还用于热电厂等工业用水以及园林绿化、市政杂用、居民冲厕等。过去高井、石景山两电厂冷却用水一直采用官厅水库来水,2006年修建了横穿北京市区东西的中水管道,冷却水已改用中水。

加强再生水使用力度可以促进合理配置水资源,一定程度上实现减少超采地下水的同时保障生态用水量。据测算,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80%,每年可节约新鲜水用量8.9亿立方米。

污水再生利用一举多得,是缓解水不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北京再生水利用也存在很多问题,工程体系建设需要庞大的投资,在水源收集、生产、输送、使用中涉及面广、环节多,各环节部门的职责未在法规中予以明确,全市统一调配的再生水资源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需要政府大力推进,社会大力配合,舆论大力宣传。

(六)兼顾水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

近年来,北京在水工程建设中充分兼顾了水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所有工程都进行了详细论证,做到了既实事求是、符合北京实际情况,又严格执行国家和北京市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下面简要介绍几个例子:

大宁水库位于永定河西岸,与京石高速公路毗邻,是永定河流域的蓄滞洪水库,容量4000万立方米,已干枯40多年,库底沙石坑遍地,景色荒凉。2003年市政府决定将大宁水库作为南水北调调蓄水库,这一决定面临很多环境问题:饮用水源地与蓄洪的功能矛盾问题,高速公路污染事故防止问题,周围截污、治污问题,地下水渗漏严重等。经过细致的协调和规划设计,克服了很多困难,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大宁水库蓄水后一举多得,不但满足了南水北调需要,还将由一个满目荒凉、风沙弥漫的荒凉景观变为京城近郊一处水面开阔、碧波荡漾的新景观。

新建团城湖调节池(面积33公顷、容量127万立方米)作为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市政府将其安排在颐和园南侧,与城中村改造规划和生态景观建设结合起来。选址处有3个自然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较差,2010年被北京市政府列为搬迁改造的城中村。调节池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生态景观问题,采用景观设计的手法运用地形、植被等景观元素营造良好的水源地生态景观。3个村庄搬迁、调节池建成后,将形成美丽的景观,与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相协调。

2010年北京启动了“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项目,对“母亲河”进行生态治理,治理河段18千米。永定河北京河段已干涸40多年,宽阔的河床沙石裸露、沙坑遍地,是风沙源地。河岸进行了景观设计,河道利用清河中水厂的中水(年引用1.3亿立方米)补给,建成后永定河将形成溪流湖泊相连、两岸绿树成荫的生态景观走廊,新增水面1000公顷,到时“卢沟晓月”的美景将会重现。

结语

水是孕育北京的原动力,千年来京城与水和谐相处,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水文化。历史上北京水量丰沛、景色优美,但由于现代城市过度发展、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形成了河流干枯、污染和严重缺水的水危机,威胁着京城的生存和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性因素。现代京城水文化核心主要体现在人与水的深刻矛盾。

奥运会之后,水问题成为北京市政府进行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核心,以缓解水危机为目标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社会控制、废水资源化等成为核心任务,在行政、工程、经济、法律、宣传等方面都需要采取很多措施,这种现象就是现代京城水文化的主要特点。

要缓解京城水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需要人类做出艰巨的努力,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这种努力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二、我们村的高尔夫球场 建在永定河河道里 不知道算不算违规用地 而且近十年 没有任何补偿 我们该不该得到补偿

你们的这个建筑肯定是属于违建了。根据水务局 和国土资源局 还有建委,都不会人定你们的合法性。你自己都说了是永定河的河道里。如果你们的村官有关系能拿到土地使用证也可以,只要国家承认你们的建筑就行。但是这个可能性不大,人家没有给你们出罚款单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又是汛期,你们还不长眼睛,非要在肯接里折腾这事。不能等汛期过了 冬天在闹腾么?

赔偿方面 可能只有违建的自拆款吧。这个可能还需要关系才能拿到的。要不就是无条件自拆。

现在查违建查的多厉害啊。都白用了10年了 还想要钱。收敛点吧 .

不好意思啊。从新看了下你的问题,才发现,原来你是想让高尔夫球场给你们村民赔偿啊。有难度。民不和官斗,现在官匪勾结,你们的胜算不大,河道是国家的土地,不是你们村民各家的地、这个事你们折腾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让政府重视,处罚这个球场。想把它拆了难度很大。这个社会太势力。如果挨不着自己家的事 我看还是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三、高二地理题,急急急!!在线等。永定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官厅水库等地

(1)选B

(2)(这里要注意一下,问题提问的是自然原因,不要回答除自然原因以外的问题):其自然原因:地理环境:永定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季风区,当每年季风来临时,雨量充足,自然河水比较多,又因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季节降雨分明,河道因水量不大,而容易沉积物沉积,不利于雨季水量排洪,所以,永定河被称为“无定河”。

(3)乱砍乱滥、生产生活用水过多

(4)永定河流域未来开发:开发约水工业、完善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 整治的重点:植树造林、河道清理、输通,建设水利工程

(5)emptycoat回答的就可以了!我这里就不说了

四、永定河的环境治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一直水资源紧缺,为了满足城市用水,三家店以上永定河水几乎全部引入市区,使三家店以下70多公里的河道长年断流,河道两边土地沙化,近些年永定河沙石采盗猖獗,致使河道内沟壑遍布,河床裸露,每到冬春季节,西北风顺河道而下,京城顿时风沙弥漫。由于根本无水补给永定河,加上人口剧增,工业用水,严重超采地下水,北京西部地区第四纪地下水已经全部枯干,永定河的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破坏。

永定河治理工程2014年建成使用,正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丹江水进京的时间。有环保人士称,南水北调首期工程在北京地区的调蓄水库位于房山区永定河右岸的大宁水库,永定河治理工程会不会使用丹江流域挤出来的、调水成本已在每吨10元以上的南水北调水。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永定河作为北京市地表水源之一的功能将被取代,这为永定河水资源重新配置提供了条件。

作为北京的母亲河,以及海河最大支流的永定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有20余亿立方米之丰富水量。1951年,中国在永定河北京段上游河北怀来开建解放后第一座水库官厅水库,设计总库容为41.6亿立方米,并于三年后完工。1997年,由于水质严重污染,官厅水库被迫退出北京饮用水源序列。

即便不是污染问题,永定河也无法继续成为北京水源地。本刊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09年连续四年,官厅水库入库水量均在1亿立方米以下,分别为0.96亿、0.67亿、0.80亿和0.22亿立方米。“这意味着,这些水流出水库,还流不出北京境内,就全渗到地下了,就是断流。”接近北京水务局的知情人士说。

北京段以上的永定河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曾多次徒步永定河源头及上游的环保人士王建告诉本刊记者,山西境内桑干河上水坝林立,但多数水坝呈池塘状,沿河水量并不丰沛,其他河段的样貌则只是被严重污染的溪流状。许多较小支流,因干涸而被当地填埋。

几十年间,永定河20余亿立方米水量为何就没有了?河北省水利厅资深专家魏智敏分析,一是上游山西省近几十年人口增加4倍至5倍,经济总量增加上百倍,远远超过永定河上游桑干河的承载能力,河北境内也只能收到永定河约不到3亿立方米的水量。二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植被变差和连续多年干旱,永定河流域年降水量一直呈递减态势。以河北为例,50年前年降雨量为600毫米以上,已不到500毫米。三是地下水超采,渗漏加剧。1963年河北省特大洪水时,有50%的降雨转变成地表径流,到1996年河北大水时,只有24%能转变为地表径流。

国际水利学界的一个共识是,人类使用一条河流水量的20%,对河流自然生态破坏不会太大;30%就达到警戒线,会对生态有严重影响。而我们对永定河水量的使用,达到了90%,这无异于喝干榨尽,河流必然毁灭。

在永定河的治理中,设计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再生水为主的供水方案,还大胆提出打造循环河,通过由泵站和管道组成的水循环系统,把水从下游抽到上游,让水循环流动,每年可节约25%至30%的生态用水量。

作为北京市第一个大型人工河道公园,永定河河道公园开放至今已有两个多月,至今共接待游人近18万人次。根据估算,经修复后永定河每年生态服务价值将增加数百亿元,新增90余平方公里的沿河发展机遇区和1亿平方米的建筑规模,仅两岸房地产升值即超百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认为,北京市在永定河中下游,处境比较尴尬。“无法改变上游过分用水的现实,却要承受断流之痛。”

自30年前永定河三家店以下断流后,数十公里长数百米宽的河道河床裸露,已成不法人员偷采砂石之所,河道内到处是大砂坑。沿岸居民向河道倾倒垃圾,小区和工厂则排入污水。每到春秋之际,大风鼓动河床风沙,漫天黄黄袭卷市民。

接近北京水务局的专家说,北京市政府在近30年间一直在寻求解决方案。

2005年之前,北京市的思路主要是请求中央一级来协调上游各省节约用水,以使永定河重新有水。中央不遗余力进行协调,并投入数百亿元资金到永定河上游,支持当地节水和治污工程,以及转变经济结构。北京市也为此支援了上游不下10亿元的资金。

这位专家说,山西、河北的节水和治污不可谓不努力,但那么多人口要喝水吃饭,经济也必须发展,所以节约下来的水很快被新的需求吞噬。最终,上游用水不仅不能减少,还不断增加,越治越没水。

眼看2008年奥运临近,北京市政府提出永定河河道“无水变绿”计划。水务部门开始在河道内种草。但河道长年缺水土壤较少,成活率并不理想,河道乱象始终无法改变。部分区实在无奈,曾引进高尔夫运营商在河道内建起数座球场,但由于球场草皮需大量抽取地下水,屡屡被媒体曝光。

奥运之后的2009年,北京市酝酿让永定河河道内“有水”。北京市水务部门奉命拿出方案,任务最终落到水利工程师头上,拿出了方案。一个让永定河“起死回生”的人造河流方案就这样产生了。

在永定河数十公里河道两岸,北京市规划了首钢南滨水地区、丰台科技园西区、长阳半岛、大兴滨水绿廊等十多个沿河经济发展区。此外,永定河流域将加强土地储备,上述十多个沿河区域内,未来总用地面积将达5650公顷,建筑规模将达2000多万平方米。

这意味着,北京城区将向永定河流域扩张。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对媒体表示,未来中心城将有多条公路、铁路和轨道交通通向永定河流域,北京长安街和一号地铁也在酝酿西延至永定河流域。

2012年3月12日下午,门头沟、丰台、房山、石景山、大兴等北京永定河流域五区区长的手叠在一起,他们共同出席了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五区”联席会。各区均因此调整了地区规划和经济规划。永定河工程虽然尚处于实施初期,沿河两岸土地价格已出现飙升迹象,房价亦水涨船高。永定河治理工程尽管投入极大,但从带动整个西南五区经济角度来看,北京市政府并不赔本,仅地产升值一项,北京各级政府就将大赚。

四年之后,北京市人造永定河景观将粉墨登场。但愿,人们在为这条美丽人造河流发出赞叹的同时,还能记得它曾经自然、汹涌,而如今已经死亡。 北京市治理永定河的愿望一直存在,但由于无法解决水源一直搁置。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上,北京终于将永定河整治提上议事日程。北京市政府决心整治已断流30年的城市母亲河——永定河,其目标是使这条因人类过度使用而断流的河流重新有水,并在170公里北京段恢复流水,尤其是在37公里城市段形成五大湖面和十大公园,再辅以河道内外园林生态绿化,使河流重新成为景观。

这项堪称奢侈的全人工河流计划,将耗费170亿元巨资。每年河流所需1.3亿立方米水量也全部靠“人造”。如此巨资投入,其实是一场与洪水的赌局——建于河道内的景观如遇三年一遇以上级别洪水,将毁于一旦。而且,多位专家指出,这个人造景观也无助于改变上游缺水、下游断流和水质污染的现实。

9月22日,中秋节,因“卢沟晓月”盛景而闻名中外的北京晓月湖的南侧,一个设计蓄水量为该湖两倍的人工湖已完成蓄水。这个名叫宛平湖的湖面,在历史上从未存在过。

事实上,10月底之前,将至少有三个大型人工湖在永定河北京段上开始蓄水。按照北京市的计划,在2014年即南水北调工程12亿立方米源自南阳淅川的丹江水库之水进京的同时,整治后的永定河将正式面世。

本刊记者采访得知,此次永定河治理分为三段,即三家店拦河闸以上的官厅山峡段,三家店至南六环路的平原城市段,以及南六环至梁各庄的平原郊野段。三段分别长92公里、37公里、41公里。170亿治理资金中,三分之二以上资金将投向37公里的平原城市段。也就是说,平原城市段每公里投资将达到两三亿元。这样的造价,直逼城市轻轨和地铁。

业内人士称,这些造价仅是工程造价本身,尚不包括为其供水而增设的污水处理厂投入,更不包括每年1.3亿立方米用水本身的代价。这项计划最被质疑的地方,其实并不在于造价昂贵本身,而在于如此代价治理过后的永定河,也不过是一条纯人工河流,甚至谈不上是一条河流,仅是用细小溪流连接的六个大型人工湖。

这项名为《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综合规划》的规划,全文至今未向公众公布,但已于2012年2月28日正式实施。当日,石景山区莲石湖和丰台区宛平湖开建。

来自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规划委的资料证实,将首期投资13.9亿元,主要建设“四湖一线”,即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和宛平湖,一线即一条循环工程管线。接下来。另外两个湖即大宁湖和稻田湖也将建设。

北京市的永定河治理工程只涉及北京段170公里,不会影响上游山西、河北缺水和污染之困局,也不会改变下游断流之现实。该工程水源并非来自永定河天然水,而是北京市生活污水处理后的中水;这些水也并不会补充下游水源,而是在出境之前用管道抽回,循环使用。

事实上,在造价高和洪水之患以外,人造永定河还存在第三重的奢侈。人造永定河每年需要的1.3亿立方米水量,相当于北京市年用水量的二十六分之一。永定河治理工程所需水量主要来自再生水和部分雨水,即使不利用,再生水也会白白放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