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一男子偷走停在黄浦江码头的千万游艇,目的是什么?

前不久上海某旅游俱乐部向公安局报警,称其停泊在码头价值超千万的游艇被盗,经过一天细致调查后,警方将犯罪嫌疑人沈某抓获。据沈某交代,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盗窃游艇谋利或据为己有,而是因为迷恋游艇奢华,想开着游艇去横沙岛看日出。

游升简艇被盗案告破

上海某游艇俱乐部近日向边防和港航公安分局报警,说停泊在码头价值1000多万的豪华白色游艇被偷,由于涉案物品价值较大,民警立即展开了线索摸排和走访调查。后来发现当晚深夜12点左右,一名男子戴着鸭舌帽和口罩,翻过围墙进入码头,很快把停在码头上的白色游艇开走。民警依靠线索继续展开不懈追查,终于在不久后锁定了嫌疑人身份,并于报案后的第2天中午在地铁线漕盈路站将嫌疑人沈某抓获,同一时间在崇明横沙岛北港防汛滩,警方也找到了失踪隔浅的白色游艇,至此游艇被盗案告破,前后不过用了一天时间。

想开游艇去看日出

事后得知,犯罪嫌疑人沈某居住在上海市郊区,并无特殊背景,其开走价值千万游艇的目的,就是迷恋游艇的奢华,想驾驶游艇去海上看日出。据沈某交代,他很喜欢刷网络短视频,并被短视频中多次出现的奢华游艇所迷,后来他又发现网上有不少教授游艇驾驶技术的资料,就通过网络自学了游艇驾驶,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开着游艇去海上看日出,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浪漫想法,现实中要实现这个愿望并不容易。

游艇上正吵唯裤好有钥匙

案发那天晚上12点左右,犯罪嫌疑人翻过围墙进入码头后,竟然发现一辆白色游艇上面刚好插着钥匙,这让他忍不住心动了,最终驾驶这辆游艇离开码头,一直往横沙岛方向开去,想实现自己在游艇上看日出的梦想。不过他的游艇驾驶技术都是自学的,毕竟没有真正操纵过游艇,最后由于操作不当,价值千万的白色游艇被他搁浅在横沙岛海滩。目前警方以“涉嫌盗窃罪”将沈某刑事拘留,找回的游艇也已返还上海某游艇俱乐部,至于沈某最终是山兆否构成盗窃罪,还有不少因素需要考量,毕竟他没有想过真正把游艇占为己有,也没有同伙接应或销赃的行为,其多次刷游艇短视频和自学游艇驾驶技术也都是事实。

二、嵊州曹娥江提升工程步行桥连接哪里?

嵊州曹娥江提升工程步行桥是连接浙江省嵊州市和上海市奉贤区的雀粗茄一座跨江步行桥,也是曹娥江大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步行桥位于曹娥江大桥北侧,全长约2.9公里,宽8米,主体结构采用双塔斜拉索面组合结构。

步行桥连接的起点位于嵊州市湖塘镇舟湖村,终点位于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柏联村。在建设过程中,步行桥的土建、钢结构、索系统等均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并经过了严格的检测和验收。

该步行桥的建设旨在缓解曹娥江大桥的压力,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方便市民出行和观光游览。步行桥的美丽景色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景和拍照。

总之,嵊州曹娥江提升工程步行桥是连接嵊州市凳宏和上海市的一座重要的跨江交通工程,顷察为沿江地区的交通运输和旅游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绍兴周边哪里可以抓螃蟹

我之前抓的地方还挺好的。在绍兴滨海新城。你一直往北开,会到曹娥江大闸,有个游艇俱乐部。如如那边有一块滩涂,石蟹很多。还有就是致远中大道往往西的大袭樱桥下面,滩涂石头下也有。拍橡丛但是都要在晚上

四、金湾区游艇码头在哪里

珠海市金吵慧册湾区康乐街34号。

根据地图查询,金湾区游艇码头详细地址:珠海市金湾区康乐街34号。

游艇码头主要是由堤岸、固定斜坡、活动升宏梯、主通道浮码头、支通道浮码头、定位桩、供水、供电系统、船舶、上下水斜道、吊升碧型装置等组成。

五、曹娥江的水利概况

1958年前,木帆船由曹娥江口逆水行驶,经上虞可直达嵊州长乐和新昌县城。后以上游水土流失,河道淤塞,航运里程缩短。至20世纪80年代初,干线航道机动船尚脊码尺可通达上虞章镇,木帆船只能通到嵊州;支流澄潭江、长乐江、新昌江、黄泽江、小舜江、里东江、范洋江均不通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曹娥江挖掘建筑用沙,起到疏浚作用,河床加深,机动船可达嵊州嶀浦,干流通航里程71.8公里。曹娥江嵊州嶀浦至上虞章镇段,干流航道长7.4公里,河道弯曲,河床较高,船只通航较少。曹娥江上虞章镇至曹娥镇段干流航道长31.5公里,河床宽100至600米不等,坡降0.77%,平均水深1至2米,底宽10至50米,常年通航20至40吨船舶。曹娥江上虞曹娥镇至柯桥区三江闸河段,干流航道长32.9公樱高里,为感潮河段,平均水深4至5米,浅滩处0.3至1.5米,一般通航10至20吨船舶。曹娥江上虞区境段支流航道工程,建国后多次实施改造。主要有:斗马泷上方建导流坝,利用洪水冲击沙滩,形成200米长航道;百官至沥海河道,由1.0米拓宽至20米,通航能力从5吨提高到15吨;新开百官至崧厦河道13.33公里,连通前倪村,形成长22.71公里的百倪航道,通航能力10至20吨级;还先后疏浚百官至前江河、百沥河、盖沥河等7条支流航道,总长68.2公里。

沥海港,位于曹娥江入海处,为历代重要海港。明代驻兵防守,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在上虞区西北70里建沥海所城,收纳厘金税,“凡为货皆须输捐”。

新埠头港,位于曹娥江下游,绍兴马山、孙端外江与内河衔接点,江面宽阔,风浪较小,历史上很早就有海帆进出。明朝中叶,海岸线北移,三江应宿闸建成,新埠头港成为绍兴唯一出海港口。海运物资以食盐、咸卤、鱼鲜、粮食为主,运模物出物资以毛竹、木材、基建材料、酒酱为主。其海上航线,向南上溯曹娥江可到百官,向北出曹娥江口至杭州湾,转东可到庵东、舟山、嵊泗;向西过鳖子门可到杭州富阳,向东北可到乍浦、上海等地。进出船只多为20至50吨级3至5道风帆船。该港自19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至60年代中期湮废。

曹娥港,位于曹娥江中游的上虞曹娥街道,紧靠杭甬铁路和杭甬公路,浙东运河穿越港区。该港经济腹地为上虞区和嵊州三界区。出口物资以曹娥江黄沙为主,年吞吐量达百万吨以上。港区总面积8.15万平方米,其中陆域2.13万平方米,水域6.02万平方米,岸线长0.74公里,仓库380平方米,堆场8860平方米,总吞吐量148万吨。民国时期,港区有码头12个。1958年,曹娥江边建造新码头。1989年有码头120个。曹娥三角站码头岸线长650米,日吞吐量1500吨。 五丈岩水库,位于磐安县玉山台地,距尖山镇1公里,所属河系是曹娥江流域澄潭江上游夹溪,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结合防洪、灌溉、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源头水库。水库于1969年11月动工,1980年完工。大坝为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最大坝高46米。水库集雨面积106.2平方公里,主流长度16.7公里,总库容2163万方,正常库容1658万方。枢纽建筑物由大坝、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发电输水隧洞、一级电站、二级电站、南北扬水管及南、北、西三套灌溉渠道组成。水库库容2590万立方米,灌区有尖山、玉山、万苍3个乡镇。

南山水库,坝址位于嵊州长乐镇以南4公里的南山江上,控制集雨面积109.8平方公里,占长乐江流域面积12.7%,总库容105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987万立方米,防洪库容4545万立方米,为大(二)型水库。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水库于1958年6月动工,1980年完工,大坝高72米(为省内最高土坝),坝顶长242米。电站装机3750千瓦。水库可灌溉嵊州南山、长乐、石璜、甘霖、临城等区24个乡(镇)的农田8.9万亩,防洪受益农田5.1万亩。

剡源水库,坝址位于嵊州长乐镇的长乐江支流城江上。集雨面积52平方公里,总库容100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5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340万立方米,以灌溉为主,兼以防洪、发电。1958年9月动工,1962年5月初步蓄水受益。1972年扩建,1976年起按2000年一遇防洪标准开挖非常溢洪洞,加高大坝,1979年5月竣工。共完成土石方64.1万立方米,混凝土和砌石0.54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66.7万元,投工78.8万工日。大坝为黄土心墙砂壳坝,高41米,长147米,灌溉面积1.05万亩。电站装机650千瓦。

辽湾水库,坝址位于嵊州市长乐镇的长乐江支流大昆溪上。集雨面积40.4平方公里,总库容11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88.5万立方米,防洪库容635万立方米,以防洪为主。1972年4月动工,1977年夏拦洪受益。1982年底按5000年一遇保坝标准竣工。共完成土石方136.3万立方米,混凝土和砌石2.1万立方米,国家投资661.6万元,投工361.7万工日。大坝高63米,长244米,为粘土心墙堆石坝。防洪保护面积3000亩。电站装机1260千瓦。

长诏水库,坝址位于新昌县羽林街道长诏村以上1公里处,控制新昌江集雨面积276平方公里,占其流域面积的51.6%,总库容1864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64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9550万立方米,为大(二)型水库。工程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受益范围涉及新昌、嵊州、上虞3县(市、区)。水库始建于1958年7月,原设计为土坝,后因财力、劳力不济停建,仅打通导流隧洞。1972年11月复工,1979年3月29日封孔蓄水,1982年10月24日,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竣工验收。大坝为细骨料混凝土砌石重力坝,坝顶高程140米,宽12米,长211米,最大坝高68米。电站装机6000千瓦。水库设计防洪面积13.04万亩,灌溉面积29.02万亩。嵊州中干渠延伸至浦口及上虞上浦引水灌溉工程建成后,其实际灌溉面积已超过50万亩。

巧英水库,坝址位于新昌巧英乡巧英村东南的黄泽江上。集雨面积46平方公里,总库容276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00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760万立方米,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与发电。1974年4月动工兴建,1980年12月建成。干渠自水库沿新昌江、黄泽江分水岭至西郊乡,全长51公里,有“新昌红旗渠”之称。灌溉面积3.86万亩,水库电站装机1260千瓦。下接总干渠。

门溪水库,坝址位于新昌回山镇望龙岗脚的门溪江上。集雨面积38平方公里,总库容213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856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216万立方米,该库在丰水期蓄水,在枯水季节发电,以承担该县电网部分峰荷,并增加下游梯级电站发电量。1984年动工兴建,1989年5月11日封孔蓄水。大坝为双曲拱坝,高49.84米,坝顶长143.6。电站装机2×1600千瓦。1989年12月16日,跨流域的后溪引水工程建成,引水面积12平方公里,引水隧洞全长1.3公里,多年平均引水量484万立方米。 上浦闸,位于上虞上浦镇境内曹娥江干流上,为上浦引水灌溉工程枢纽设施。作用在于御咸蓄淡,拦截曹娥江天然径流与长诏水库下泄水量,引水至虞北平原及四十里河区,受益农田31万亩。旱情严重时可经岑仓闸、牟山闸向余姚市、慈溪境内输送水量,人称“泽被三邑,福滋万代”。闸1977年9月动工,1979年7月竣工;引水总干渠1981年7月竣工。总投工398万工日,国家投资877.31万元。工程初步设计由华东水利学院等单位负责,技术设计由绍兴地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和上虞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联合承担。闸型初步设计定为蝶型门,后改为提升翻板门。上浦闸主要水工建筑物有:漫水闸、过水堰、引水闸、船闸。漫水闸设17孔,单孔净宽6米,总净孔宽102米。闸底高程0.60米,门顶高程5.70米。各孔设提升式翻板门,台式行车启闭。闸基垂直防渗采用砂浆板桩封闭,为国内大型水闸中首次应用。过水堰顶高程6.10米,宽29.1米,长180米。船闸长135米,宽12米。引水闸设4孔,总净孔宽16米。上浦闸最大泄流量6100立方米每秒,其中漫水闸泄流量2440立方米每秒,余量经过水堰和滩地下泄。引水总干渠全长13.6公里,最大引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关闸时正常蓄水量1960万立方米。

浙江省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是国家批准实施的大(I)型水利项目,是中国第一河口大闸,是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浙东引水工程的重要枢纽,也是绍兴大城市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挡潮泄洪闸、堵坝、鱼道、导流堤、闸上江道堤脚加固、上部建筑工程、环境与文化配套工程等。挡潮泄洪闸共设28孔,每孔净宽20米,总净宽560米,总宽697米,堵坝长611米,导流堤长510米。核定概算125214万元。工程建设任务主要是以防潮(洪)、治涝为主,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和航运等综合利用功能。它的建成,将起到有效提高曹娥江两岸防潮(洪)和排涝能力,提高曹娥江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杭甬运河航运条件,改善两岸平原河网水环境,改善两岸围垦区的投资环境等作用。工程于2003年10月开始前期工程,2005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2008年12月28日下闸蓄水投入试运行,2009年6月28日全面完成初步设计建设任务,2011年5月27日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竣工验收。

曹娥江引水工程,东西向横穿上虞区、柯桥区和越城区,至绍兴市区,再向北汇流入曹娥江,全长26公里,概算总投资4.97亿元。引水口位于上浦闸库区小舜江口,经小舜江、长山头溪通过引水闸进入隧洞,隧洞出口通过箱涵和河道与平水上灶江相连,再经平水东江至南环河,通过在平水东江、平水西江、禹陵江、坡塘江、南池江等河道设置节制闸以调节引水流量。 工程主要包括进口河道、进口闸站、输水隧洞、连接箱涵、出口河道及下游配水节制闸等,总投资4.97亿元,年引水量约2.5亿立方米。工程于2005年10月开工,2010年5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曹娥江引水工程,也称上浦引水灌溉工程,是曹娥江的骨干水利工程之一,拦截和引灌长诏等水库之水及曹娥江天然径流,这对于缓解虞北平原的农田干旱,以及改善曹娥江及虞北河网的通航条件和挡潮蓄淡,提高饮用水水质等都有较大作用。 2012-2015年,绍兴市根据《浙江省曹娥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对曹娥江流域内摸排出的680条“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全面整治。至2014年,曹娥江干流10个省控及以上断面中,1至3类水质断面8个,4类水质断面2个。与2013年相比,2类水质断面增加了3个,3类水质断面减少了3个。此外,10个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了12%、12%和22%,曹娥江流域水质总体好转。

六、关于绍兴的信息

绍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9°14′至30°16′,东经119°53′至121°13′,东接宁波,西临杭州,距上海232公里。总面积7901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平方公里。

西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区

中北部水网平原区

东北部滨海平原区

水城绍兴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绍兴多水既与该地区地形特征有关,更与晚更新世最后一次海侵具有密切的联系。从地理位置上看,绍兴位于浙江东北部,南靠会稽山,北液银临绍虞平原(是宁绍平原西部,古时称山会平原),离钱塘江口杭州湾约20千米。会稽山属中生代隆起的武夷山余脉,经长期风化剥蚀,山体地势低缓,海拔多在500米以下,绍虞平原由钱塘江、浦阳江和曹娥江三江冲积而成,属河流冲积平原,表面覆盖一层淤泥,整个平原开阔平坦,平均海拔不足7米。晚更新世几次海侵,这里一度出现海陆变迁和居民迁徙的现象。据考证,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阿尔卑斯玉山冰期全盛时期,海平面比现在要低一百多米,时间在一万二千年前,当时宁绍平原的范围更广,向北、东方向的大陆架上延伸。因宁绍平原背山面海,开阔平坦,气候暖热,水土丰厚,北部四明山、会稽山地又是山林富饶,燃料充沛,人居环境得天独厚。中华民族的其中一支祖先于越先民在这里大量繁衍,他们积累了大量农业生产技术,《周礼·职方氏》说,东南杨州“其谷宜稻”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挖掘中发现人工栽培稻的遗迹和大量陶器碎片,说明在这里稻作农耕是其主业,原始制陶业这时在绍兴也已形成迅速发展。距今7000—6000年,最后一次海侵达到高峰时,宁绍平原又一次成为汪洋,现今杭州湾两岸宁绍平原与杭嘉湖平原成为相互联结的浅海,越民族纷纷从北部平原撤退。另据史料记载,原始越民中的一部分过钱塘江赶往浙西和苏南的丘陵;一部分东迁入东海,成为岛民;留在本地的越民随着宁绍平原自然环境自北而南的不断恶化逐渐退入南部会稽、四明山地,这一支后来真正成为绍兴的土著居民,河姆渡遗址就是当时越民族进入山区的最后一个平原聚落之一。直到越王勾践即位时,海水逐渐退出平原,越民族才再一搜埋让次走出山地,开发北部平原。这时的绍虞平原仍然为充盐泥泞之地,到处是相互连接的泻湖。史书记载,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利用钟山(今卧龙山)的地形,沿山麓的一片平地上,修筑了勾践小城,成为绍兴城的雏形,绍兴从春秋建城一直发展到现在,时间上长达2500年之久,这在我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古代,可以说优越的水环境对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绍兴多水,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有一段描述,“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变渠。”春秋以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多,人们对绍虞平原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快,海潮倒灌、土地盐分过重、灌溉水源缺乏,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会稽郡守马臻以会稽郡城(今绍兴城)为中心筑堤蓄水,从会稽山麓以北直到绍兴城一线之间,形成一个面积为200平方千米的大型水库,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鉴湖水利工程。鉴湖的外堤上建有斗门、闸、堰等大小不同的排灌设备,通过纵横交错的人工灌渠向北部农田输水,使这片土地旱涝保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北部平原上出现了众多的人工运河。随着以后北部海塘的建成,绍虞平原(古时称山会平原)少受杭州湾咸潮的威胁,鉴湖的稀释盐土的功能就逐惭丧失。在鉴湖成湖以来的近千年时间里,由于受源于会稽山、四明山麓众多溪沟的影响,泥沙不断淤积,湖底逐渐升高,鉴湖又失去了蓄水防洪的功能。到了人口压力极其严重的唐宋时期,该地区因田地不足,人地之间的矛盾渐趋突出,宋真宗大中祥符(公元1010年)以后,“盗湖为田”已成常事。南宋王十朋曾说过:“每岁雨稍多则田以淹没,晴未久而湖已枯竭。”可见到南宋时,鉴湖已彻底失去了作用。鉴湖的湮废消失,给绍兴城周围留下了大大小小许多自然湖泊,据《会稽志》记载:鉴湖消失后,形成东西两大湖群,其中东湖群有浮湖、白塔洋、谢憩湖、康家湖、泉湖、西葑湖等等;西湖群有周湖、孔湖、铸湖、贔石湖、容山湖、秋湖、阳湖等等,它们

与萧绍运河、北部灌溉河渠以及曹娥江、浦阳江等自然河流连成一体,成为绍兴城乡之间的水上交通通道。但从世局某种意义上说,河湖的存在却阻隔了陆路交通的发展,船运自然成为南宋鉴湖消亡之后绍兴城乡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古时绍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当地城乡居民,面河建房、切石为埠,“码头人家”、“单面街”、“八字桥”等成为江南水乡独具绍兴特色的重要景观。

春秋时越王勾践说过:“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船在绍兴的起源应在春秋之前,晚更新世最后一次海侵,使繁衍在宁绍平原上的于越民族,被迫改变自己的劳动生活习俗,弃平原农耕习惯操山海渔狩生活,学会适应有水的环境,蛇图腾文化就是越民族“人水合一”的重要见证。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挖掘中发现了刻有花纹的木浆,足以说明,在绍兴舟船作为交通工具出现的历史。然而,至今为止的史料记载中,乌篷船一词最早出现在宋朝,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隐居故里绍兴时,对当地人们的乡间闲逸生活有过诗句描述:“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这是对乌篷船最早的文字描述,由此可见,乌篷船在南宋已成为绍兴人生产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乌篷船的出现与鉴湖的消失在时间上可谓不谋而合,这与鉴湖消失后,绍兴城乡稠密的河湖网阻隔陆路交通的开发分不开。在绍兴,乌篷船作为一种货客二用的交通工具,其周转的方便性更优于陆上交通,且大量出现在文化、旅游、风俗等活动之中,鲁迅所著诸文中描写的绍兴人坐在乌篷船里看社戏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乌篷船一方面反映了绍兴有水的环境,同时,也是绍兴人在生产生

活中长期与水打交道的结晶,乌篷船的形式、材料、造型、颜色、装饰、动力设置都体现了绍兴多水的地理环境和绍兴人特殊的生产生活习俗。古时候穿梭在绍兴城乡之间水面上的船有二种,一种是白篷船,作航船用,属现在的货船;另一种是乌篷的,属坐人载客用的客船。乌篷船根据大小又可以分四明瓦、三明瓦、脚划(读uoa音)船等几种。乌篷船的船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竹片与竹片之间夹一些竹箬,雨天阻挡雨水的下渗,竹片涂上一层黑油,有利于雨水下滑;两扇固定的圆篷称“定篷”,而在定篷之间有一扇可以滑动的透光圆篷,上面镶嵌着一片片一寸见方可以透光的薄蛎壳,雨天时盖上明瓦挡雨遮风,晴天时移开明瓦通风透阳。因此,当地人把这个圆篷叫做“明瓦”。三明瓦就是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的一种。在绍兴,比四明瓦更大的还有一种大乌篷船,船体上雕刻着花纹、图案,船头雕刻、彩绘着似虎头形象的动物,当地人叫它“益鸟”,其形象十分古怪,似在微笑,且又让人恐惧。这与古越民族长期生活的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当海侵达到高峰时,古越北部的大部分土地成为一片汪洋,越民在海中捕捞,经常会遇到大风浪而出现船翻人亡的事故。降伏兴风作浪的海龙,保证渔船、航船在海面上风平浪静一直成为越民族的神圣向往。而益鸟 深 居海内,性嗜龙,龙见而避之,所以船民把它绘于船头,使龙无法在水面上作祟,以保证行船太平,后人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不少官宦富豪常常坐着大乌篷船(现已逐惭被豪华机动游艇所代替)游览、扫墓、迎亲、看戏;一些文人墨客也在乌篷船上饮酒作诗,留下了许多墨宝。鲁迅先生笔下的“文人酒船”,俗称“梭飞”的就是三明瓦。坐乌篷船旅游已经是现在绍兴旅游的一大特色。目前,穿梭在绍兴城乡各大景点之间的乌篷船大多是脚划船,船小可一人经营,灵活方便,有利于接客载人;乘脚划船游绍兴,是目前绍兴最时尚的一种旅游方式,船在运河上行驶犹如一叶扁舟,船底常常垫一些草席,游客上船后席地而坐,头顶离顶篷仅有二、三十厘米,船尾坐一艄公,手脚并用,娴熟自得。乌篷船前进的动力来自艄公的双脚,艄公的脚用力蹬桨,船就稳稳地前进了,“脚划”的意思正妙在此,夹在艄公腋下划水的木桨是船舵,

用它可以控制船的方向。天气比较暖和的日子里,游客们可以把双手伸出船外,搁在左右的船舷上,有时还可以轻轻拍打水面,如鸭子嬉水状。坐满游客的乌篷船,船身“吃水”较深,游客的视线往往与船外的水面相差不多,乘这种船旅行,仿佛坐在平静的水面上,当船在城里行进时,眼前的高楼大厦与古朴的“八字”桥从身边和头顶“走”过,犹如在播放江南水乡风光的慢镜头。每当游船“漫步”在乡间水道时,两岸田埂与眼鼻接近,能不时闻到泥土和田间作物发出的芳香,使人心旷神怡。绍兴乌篷船已名扬海内外,绍兴市政府适时提出建设旅游大市的口号更为乌篷船体现其旅游价值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在绍兴,乌篷船不仅是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更是一项无价的旅游产业,绍兴人充分利用天然的水环境,挖掘隐藏在乌篷船内部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绍兴独有的山水风光、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地方特产。一场乌篷船的船娘招聘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诸多学子,乌篷船是绍兴人的旅游产业,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以水乡泽国闻名于世的绍兴,自古为受人称颂的旅游胜地。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近200处,“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6.4。C,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

景观:八字桥 半亭御碑亭 会稽山 镜水飞瀑 流觞亭 宋六陵 咸亨酒店 圆善园 越女春晓 越中名士苑 周恩来纪念馆 蔡元培故居。

绍兴市辖绍兴、上虞(市)、嵊州(市)、新昌、诸暨(市)5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