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船歌的简介,门德尔松的。钢琴六级那首!越详细越好!快!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船歌题材钢琴曲。乐曲开始,左手的分解和弦描绘小船在水面上荡桨的情景;右手奏出一段意大利式的旋律,仿佛把听者带到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乐曲的中段充满幸福感,一个波光粼粼的颤音进一步描绘了迷人的景色。
威尼斯船歌(第二首),门德尔松的“作品30”内全部为钢琴小品“无词歌”这一体裁,其中以第二集的第六首通称为《第二号威尼斯船歌》,即本曲,最为大家所熟悉。乐曲为升f小调,6/8拍。如歌似的美丽旋律在舒畅的伴奏中弹出,象其它所有的“威尼斯船歌”一样,略带一丝忧伤的情绪。呈现在中段及后段的细波般的颤音,令人印象深刻。
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弹?
《威尼斯船歌》,一个翡冷翠玫瑰和威尼斯海之子用生命交织的故事。
你应该尝试根据曲子的内容在脑海中幻想一下那个场景,并顺着那种感觉去带动音乐。
幻想威尼斯的样子。你想象自己坐在了一艘木船上,船夫带着帽子站在弯弯的船头划船,船头有一盏随着波浪而微微摇摆的橘黄色油灯。
河流是静悄悄的,周围一片漆黑,可是河两岸的房子里的灯光也照射在水面上,泛着星星点点的光。一切都很安静,很祥和。我猜这也是门德尔松想表达的一种感觉
《威尼斯船歌》曲式分析是什么?
《威尼斯船歌》曲式分析具体如下:
第一,旋律音调。门德尔松的三首威尼斯船歌均采用小调,旋律具有多愁善感的悲歌式音调,乐句平衡对称,绵长的气息感,表现出一种缓慢而又忧郁的情绪,使人联想到船夫的歌声。三首船歌的主题旋律均以级进为主,偶有跳进(四、六度)后马上与反方向的级进进行相平衡,形成了“拱形”结构,体现了浪漫主义早期器乐声乐化的倾向。
第二,节奏型态。门德尔松三首船歌均采用6 / 8拍典型的船歌节奏型态,展示了船在水中左右摇摆、栩栩如生的画面,体现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如绘画般描述性的特点。
第三,结构与织体。门德尔松在三首威尼斯船歌中采用的是他最常用的半分解和弦的织体,琶音分解和弦与节奏型分解和弦相结合,不仅使伴奏音型具有流动性,同时也具有纵向的和声效果。
创作背景: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不仅以其明丽的风光令人神往,而且以其优美的音乐拨动人们的心弦。门德尔松1830年去意大利旅行期间,倾听到运河上飘来船夫们深情而略带忧伤的船歌,由此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并在这里写下了他的第一首威尼斯船歌(作品19之6)。
随后,他又在1833年和1842年完成两首威尼斯船歌(作品30之6、作品62之5)。这三首船歌内容和节拍调式相同,节奏和速度也较为接近,伴奏织体都由左手担当,都采用带有和声音程的分散和弦。作者通过优美而略带忧伤的旋律,展示了高超的创作技巧,从而使作品极具情感色彩与地方风格。
威尼斯船歌三首的区别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乐曲采用并列单三部曲式结构,采用了平行重复的发展手法。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B段三声中部由A段同主音大调的对比下构成,对答式乐句。福雷《船歌》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A段是a小调,主题在伴奏声部的中间。
三首船歌的音乐比较分析
速度与节奏
船歌通常用比较舒缓的速度和8分之3拍,8分之6节奏创作。门德尔松和福雷的两首船歌就是采用8分之6拍的节奏,每分钟大约170的演奏速度,音乐清新而流畅,而柴可夫斯基的船歌采用4分之4拍,每分钟大约70拍的演奏速度,音乐更加缓慢而宁静。
调性和结构
三首船歌主题都是小调性的,门德尔松的船歌是单三部曲式,中段转到了主调的属音小调上,音乐情绪听起来比较统一和集中。
另外两首船歌都是复三部曲式,福雷的船歌在中段由小调转入平行大调,音乐情绪由暗转明,中部更加明朗舒展。
柴可夫斯基的船歌在中部转入主部主题的同名大调,变换了速度和节拍,由抒情主题变成舞蹈性主题,是三首乐曲中最有对比性的。
旋律和伴奏
门德尔松的船歌主题用平稳级进的双音迂回下行,像忧伤的二重唱,也像静静的河流。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也采用了歌唱性的旋律,每一句徐缓的上行后,都有两句短小的下行旋律回归,就像一种自问自答的内心倾诉,带着在宽阔湖面上的体验。
福雷的船歌采用了穿插在伴奏织体中的,带有更多32分音符的音阶式旋律,更显灵动,像是轻快的小溪。三首乐曲的伴奏织体都采用了分解和弦,带有很强的律动性,描绘轻舟荡漾的画面和意境。
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的曲式结构有什么特点?
三首《船歌》的结构分析
1.《无词歌》Op.30.No.6
作品为有引子、连接、尾声、展开中部、静止再现单二部曲式(谱例略)。
“引子”部分有6小节,左手的固定音型已预示了全曲的特点,犹如静静的河水轻轻荡漾,既有动感,又能保持安静平稳的和声进行。在3、4小节高音声部出现两个歌唱性的旋律音,标记为渐弱,仿佛小船划破水面,泛起的波纹渐渐散去。因此第5、6小节的左手音型也随着发生变化,从而描写出一种漩涡般的流动。
A乐段:低声区依然保持固定音型不变。高声部开始出现歌唱性旋律,有两个相似的长乐句组成,两个乐句由强到弱,具有绵长的气息感,从而表现出一种舒缓而又忧郁的情绪,使人联想到船夫的歌声。
B乐段:为全曲的高潮段落。以第2、3小节渐强的递进式展开并利用离调的手法以增强气氛,然后通过一个很弱的颤音将作品又带回原来的旋律,并以二重唱式的形式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从而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声的变化从2、4小节开始转入A大调,经过28小节的减七和弦离向下属和弦,音量增至最强,音响变得非常开朗而激动,并达到高潮,之后逐渐恢复平静,至37小节回到主调,由属和弦进入,至第44小节是最后一句歌唱性旋律,到第48小节第一个音结束。在这个段落当中,音乐的渐强与渐弱具有明显的层次感,最强的部分既清晰、激动而又不过分。
尾声部分由第49小节开始至乐曲结束,北京依然是低声区的固定节奏,其中出现有颤音开始的两句压缩的主题动机,并在主和弦的和声中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仿佛小船渐渐远去。最后只留下一片宁静的水面。
2.无词歌op.19. no.6
作品为由引子、尾声的并列单三部曲式(谱例略)。
引子:7小节,音型式的,这部作品在音型上较前一首不同,形象更加具有漾动,似乎在描写黄昏临近,威尼斯小镇上较多数量的小船涌在水面的景象。同样是在三、四小节高音声部出现两个歌唱性的旋律音,但标记为渐强至“sf“,而后迅速减弱至p,仿佛船桨迅速而有力地划过水面溅起浪花后,泛起阵阵余波。低声区音型同样是轻柔而富于动感的。而第三小节至第五小节的高声区则有了‘p一一sf一一p“力度的表现,使人想象到“船桨在静静的水面划过”这一过程。
A乐段:为第8至第17小节。平行、方整、转调的常规型乐段。a乐句在经过较长的引子之后,缓缓呼出一个连续下行的歌唱性旋律,仿佛有人在某条小船上轻声唱起一曲童谣,具有歌唱的“悠扬”气质;而a1乐句前半句很明显地是复述式的歌唱,后半句则好似有风儿吹过伴随歌声发出轻声的呼啸。这一部分的旋律,特别是两个乐句开头的比较,al乐句从谱面标记的“p“来看,较a乐句更弱一些,给人以忽隐忽现之感。
B乐段:为第18至第25小节,平行、方整、转调的常规型乐段。b乐句,从主调的下属调展开,给人以清新别致的感觉;b1乐句回归主调,并以开放性的半终止结束,加强了作品的贯通性,为后面的旋律展开作铺垫。这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作用.整体得力度变化较为复杂。
C乐段:为第26至第34小节.平行、方整、守调的常规型乐段。全段在主调上展开,即在调性上回归主调,两个乐句平行而尾部形成呼应。全段尾部以离调手法进入到下属和弦.而后为K46—D7—t,是典型的传统和声手法。全段大量出现的“连奏断音”的符号.即不是完全地断开也不是完全地连音.而是在连贯基础上的断奏.形象地展现出“夕阳西照,船家归来,整个水乡既喧闹又祥和”的景象,分寸感把握的非常之到位。
尾声:由第35小节开始至乐曲结束,再现性地出现了A段主题.与前半部分形成呼应.昭示着整个小镇在夕阳西下恢复夜的平静,但耳畔时有歌声的回荡,即所谓“余音绕梁’。
3.《无词歌》Op.62.No.5
作品为有引子、连接、尾声中部、变化再现单二部曲(谱略)。
引子:4小节,音型式的,与前一首大致相同,低声部“pp”与高声部“ff”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演奏时要极为注意。而这两者在音型(分解和弦式)与长音连贯加之力度的差别。描写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荡澡的平静的湖面(低声部),临湖的教堂响起的了洪亮的钟声(高声部),似乎还有回声(高声部的反应)。调性在a小调上展开,给人以种平和而略带伤感的意境。
A乐段与Al乐段:第5第21小节,平行、方整、守调、有反复的常规典型乐段。A乐段(第5小节至12小节),弱起而歌唱性的旋律给人一种淡淡的沧桑感,似向人述说着这小镇的历史。Al(第14小节至22小节)是A乐段的重复。应特别提出的是:Al乐段的开头是一种带状的旋律形态,其是将A乐段以平行八度式的整体加厚。这两个乐段有着明显对比.,A乐段好像是一个声音在述说,Al乐段则是好像有更多的人加以应和。
B乐段:·为第26至第49小节,平行、方整、转调的常规型乐段,b乐句,从主调的大属调展开,功能型布局强;b1乐句经过短哲连接后回归主调,尾部出现以bll为代表的那波利和弦。整个乐段给人动荡的印象,情绪波动较前两首较大。
尾声:第50小节开始至乐曲结束,再现性地出现了A段主题材料碎片,结尾处进行主和弦的华彩性分解,结尾更是以“皮卡蒂’终止的方式结束在其同名大调上,使作品风格骤然明朗。而这应该正是全曲的的真正基调。
跪求门德尔松钢琴曲《威尼斯船歌》和声和音乐分析!~!~谢了
如果是听歌剧,那你应该喜欢威尔第的。
建议听他的《弄臣》、《阿依达》、《奥赛罗》。
普契尼的歌剧也不错,但不是很“好听”。推荐中式风格的《图兰朵》。
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
钢琴曲听肖邦和舒曼的
管风琴曲、古钢琴曲听巴赫的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
此外,门德尔松和施特劳斯的古典音乐是更加符合你“好听”的标准的。如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施特劳斯的许许多多的圆舞曲。
一些资料:
《弄臣》Rigoletto
G.威尔第创作的歌剧。3幕。剧本由M.皮亚维根据V.维克多·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改编。完成于1851年,同年首演于威尼斯。主人公里戈莱托貌丑背驼,在宫廷里当一名弄臣。年轻貌美的曼图亚公爵专以玩弄女性为乐,而里戈莱托常为公爵出谋,帮他干勾引朝臣妻女的勾当,引起人们的愤恨,大家定计对他进行报复,让他不自觉地参加诱拐自己心爱女儿吉尔达。里戈莱托发现自己竟将女儿交给公爵后,决定雇刺客杀死他。当他从刺客手中接过装有尸体的口袋,以为大功已成时,忽闻公爵高歌之声,急忙打开口袋,发现里面装的是奄奄一息的女儿,这使他痛苦万分。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作曲家注重加强歌剧的戏剧成分,用音乐手法将剧中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和人物性格表现得极为深刻。
门德尔松(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国作曲家,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1826—1829年在巴赫逝世后首次指挥《马太受难曲》,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尔的指挥家。他创作了《芬格尔山洞》、《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等几部重要的作品。1843年在莱比锡创办新音乐学院任院长。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用虚无飘渺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4/4拍。本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 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威尼斯船歌(第二首),门德尔松的“作品30”内全部为钢琴小品“无词歌”这一体裁,其中以第二集的第六首通称为《第二号威尼斯船歌》,即本曲,最为大家所熟悉。乐曲为升f小调,6/8拍。如歌似的美丽旋律在舒畅的伴奏中弹出,象其它所有的“威尼斯船歌”一样,略带一丝忧伤的情绪。呈现在中段及后段的细波般的颤音,令人印象深刻。
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年)是奥地利的著名作曲家。其父与他同名,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老斯特劳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跟写过100多首圆舞曲的约瑟夫·兰纳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直至21世今天,圆舞曲仍方兴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小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成就比他父亲大,他是一个多产作家,作品编号达到479号,其中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首,轻歌剧16部。1844年他19岁时,就正式登台首演了他创作的作品《寓意短诗圆舞曲》及其他三首舞曲,而《寓意短诗圆舞曲》在“再来一个”的喝彩声中,竟连续重奏了19遍,获得巨大成功,打响了第一炮。由于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1899年6月3日,他因肺炎在维也纳逝世,维也纳人民为他举行了据说有10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他的遗体被安放在维也纳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
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美酒、爱情和歌曲》、《皇帝圆舞曲》等,其中《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120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16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其父与其同名,被称为老约翰·施 特劳斯(1804-1849),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斯特劳斯也是位作曲 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跟写过100多首的约瑟夫·兰纳 (1801-1843)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直至二十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仍方兴 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约 翰。施特劳斯的成就比他父亲大,他是一个多产作家。作品编号达到479号,其中圆舞曲 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 首和轻歌剧16部。1844年他十九岁时,正式登台首演他创作的作品《寓意短诗圆舞曲》 (作品1号)及其他三首舞曲(2-4号),而《寓意短诗圆舞曲》在“再来一个”的 喝采声中,竟连续重奏了十九遍,获得巨大成功,打响了第一炮。由于小约翰·施特劳 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l899年6月3日, 他因患肺炎在维也纳逝世,维也纳入民为他举行了据说有十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他的 遗体被安放在维也纳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