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渚港的介绍
后渚港,港区距泉州湾湾口约15公里,口门有大坠岛、小坠岛把航道分为几条;口门内有七星礁、南鸟礁、北鸟礁、马头礁,附近水深达10米以上后渚港位于马头礁附近,港内掩护条件尚好,便于船只停泊启航,东北大风对靠泊作业有一定影响。后渚港区海路北距福州港157海里,距上海港598海里;东距基隆港152海里;南距厦门港84海里,距香港357海里。
后渚港的主要规模
500吨级趸船浮码头 2个泊位,总长82米,宽9米,钢引桥21米,宽4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5.0米,年吞吐量10万吨。1979年9月建成,闽海225轮首航香港。
3000吨级杂货码头 为有纵向连系梁的钢筋水泥高桩,大板结构。码头平台长124米,宽20米,栈桥长74.54米,宽8米,标高6.7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6.7米,年吞吐量20万吨。1985年9月建成,1987年8月泉州—香港客运试航。
500吨级过驳码头 2个泊位,可同时停靠2艘500吨级船舶。码头平台长102米,宽15米,栈桥长90米,宽8米。设计水深罗零-5米,年吞吐量12万吨。1988年9月建成。
5000吨级客货码头 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151.3米,宽25米,标高+7米,两道栈桥为76×8(米)和65×8(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8米,年吞吐量16~20万吨,旅客4~5万人次。1990年建成。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和平号考察船在该码头停靠。
3500吨级石油码头 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65米,两边人行道长74.7米,引堤长245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6.7米,年吞吐量30万吨。1984年5月建成,为泉州石油公司专用码头。
5000吨级粮食专用码头 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133.5米,宽18米,栈桥长150米,宽7米,标高+7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8米,年吞吐量30万吨。1987年12月建成。
后渚客渡码头 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19米,宽8.4米,沿江设4米宽楼梯,栈桥及引堤长193米,宽2米,码头平台标高6.5米,栈桥标高6.8米。1990年12月建成。
后渚海巡码头 长60米,宽8米,为停靠缉私艇专用。
万吨级浮筒 在秀土锚地抛设3个万吨级浮筒,连拉两艘万吨级船舶,两侧各靠4艘500吨级驳船进行装卸作业,浮力36吨。1987年建成后,先后系泊新加坡明城号(实载1.02万吨)、广远公司云岭号(实载2万吨)、巴拿马加利号(实载1.18万吨)、古巴籍帕尔玛木卡号(实载1.33万吨)等万吨远洋轮。
泉州后渚港详细点的资料
宋元时期泉州已成为东方大港,后渚港在泉州湾的西边,洛阳江的西南,晋江的东边,为宋元时期泉州港的中心。这里背山面海,水道较深,是个很好的避风港,便于海船的停泊和启航。该港在宋代为临江里,元代称后渚铺。《元史》说:至元廿九年(1292年)征爪哇,用海船大小五百艘,军士二万人……十二月后渚军发泉州。《新元史》说:发海船千艘,斋粮一年……自后渚启行。两本史书都说自后渚港启行。一个地方名,能在史书中出现,说明当时后渚港在泉州海运中的重要地位。
已故厦门大学教授庄为玑在考察后渚港时发现古渡头一个,据传为通东京大道。从古渡头的建筑技术上推知是宋元时期建造的码头,还发现当时出航船主祭海神的五个风水塔,塔石上刻着“至元癸未仲夏廿年(1283年)。后山杨应祥刻”。
当时由泉州城到后渚的距离有十多公里,中间的地势北高南低,北段是山地,中段是水田、滩涂,南段是水道。这样从城区到后渚港先后形成三条通道:一条从仁风门(东门)经鹿园—双路口—乌脸宫—洋店、洋墓到后渚;一条从泉州清净寺—通淮门—云鹿到后渚,这两条都是陆路,俗称“东京大路”。另一条从德济门(南门)、聚宝街—法石到后渚,这一条是水路。
宋末泉州市舶司蒲寿庚的大本营,就在附近的法石。蒲寿庚原为阿拉伯人,既当市舶官员,又有庞大的商船队,直接参与海上贸易。波斯湾一带的商人向来有在海岸建高楼以望海舶出入的习惯,蒲寿庚也曾在后渚海岸建“望云楼”,后来倾废了。
1973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后渚港的滩涂下发掘出一艘距今700多年的木造远洋货船。通过科学分析得出的结果推定:这艘古船航行于东南亚海域,大约于当年6-9月返航泉州湾后渚港时沉没的。宋船出土的文物十分丰富,绝大多数是香料,可以说这是一艘中古时代的香料船。通过古船资料,说明我国宋代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和中外友好关系,也说明后渚港的地位和作用。
后渚港的港口简介
泉州海上交通历史悠久,南朝至唐初与东南亚、中东、东北非一些国家有交通贸易往来。宋代,泉州港与交州(交趾)、广州、扬州并称中国四大贸易商港。元代,成为中国对外通商重要港口,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于世。明清两朝海禁、迁界,后渚港逐渐衰落。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相继开埠,后渚港成为一般地方港。
解放后,后渚港有海军码头及木帆船小码头各1座,大宗货物要在海中盘驳。由于台湾海峡形势影响,1957年起停止对外轮开放,未能开发建设。1971年,在新港区马头山下填筑堆场。1974年10月,建成通新港区道路1.53公里,并划出2块外轮避风锚地,可供3000吨级停泊。1974年12月,开始建设2个500吨级浮码头。以后由交通、石油、粮食、海巡等部门投资,建成码头8座及3个万吨级浮筒。1992年,建成环港公路,各项设施日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