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邮轮码头在哪里
天津港邮轮码头位于天津港东疆港区南端岸线
天津国际邮轮母港,位于天津市塘沽东疆保税区,于2010年6月对外开放港口 。这座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的港口,计划的年旅客通过能力是50万人次,它正在慢慢朝着北方最大的邮轮母港的目标前进。而最早到访天津港口的国际邮轮是歌诗达邮轮的浪漫号,它的首航是从天津开往日韩的航线。后面天津港又相继迎来了其他的国际邮轮品牌,如皇家加勒比邮轮,地中海邮轮等。
天津国际邮轮码头一期工程于2010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码头岸线625米,设计年旅客接待能力50万人次。码头二期工程于2014年6月建成并试运行,码头岸线总长度达到1112米,年设计旅客吞吐能力增至92万人次。
开港运营以来,美国皇家加勒比、意大利歌诗达邮轮、海航邮轮、公主邮轮、渤海邮轮、地中海邮轮、诺唯真邮轮、钻石邮轮等邮轮公司相继开辟了以日韩为主,时间为5至10晚的母港运营航线。同时,公主邮轮、银海邮轮、水晶邮轮等众多国际知名邮轮公司也相继开通了访问港航线,成为国际各大邮轮公司辟建亚洲航线的重点港口之一。
天津海河游船的天津海河游船具体项目及介绍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是天津城市的象征和天津历史的见证。海河游船作为海河上一道流动的风景,见证了海河两岸的变迁。如今,随着海河两岸景观越来越多,很多外地游客来天津后,都会选择先坐船看风景。
海河游船分为海河游船观光游、海河游船夜景游、海河游船水陆互动游和海河游船一日游四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游览时间和游览路线,四条线路瑞龙票务都可接待散客和团体包船,团体包船登船时间与地址可以提前电话预约。 海河杨柳青一日游,这是一条往海河上游走的路线。早上九点半从大悲院码头出发,开往古文化街码头,一直到杨柳青码头。然后下船乘车去参观玉佛寺,在这可以了解佛教对天津的影响。然后再去九百禾餐厅用餐(海河游船赠送每人一份午餐),自由活动的时间可以进行农家乐采摘活动。下午参观石家大院以
及杨柳青年画馆。这个路线的特色就是水陆互动,为了解天津及海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海河渤海一日游,这是一条往海河下游走的线路(这条线路周六是没有的)。早上九点半从天津站出发驶往北安桥,再反过来驶往海津大桥,从海津大桥上岸换乘车前往空港,参观万寿家跟利民调料厂,中午抵达麦饭堂用餐(午餐为海河游船赠送的每人一份午餐)。午餐结束后乘车前往塘沽,先参观大沽炮台。大约30分钟,然后再前往海船码头,乘船出海观光。
海河水陆互动游,早上十点半从天津站码头出发,先驶往意式风情街码头,上岸后游览意大利风情区。在换成车辆前往规划展览馆,然后是古文化街,游客可以自行参观古文化街以及用餐。下午参观利顺德博物馆,参观完后乘车回到天津东站码头。
海河红色一日游,早上9点半从天津站码头发船抵达海津大桥,大约10点20下船乘车前往小站练兵园,约50分钟抵达练兵园,中午12点乘车前往名洋湖都市庄园用餐,餐后还可以自由活动进行采摘。下午1点半乘车前往海河码头乘船出海观光,3点左右乘车开往大沽口炮台游览40分钟,最后乘车返回天津站码头,车程约1个多小时。 每年开春(3、4月份)到11月份
根据天津市地方海事局《关于津旅海河游船停航的意见》,于2013年11月11日起各条游览线路停止运营。想要乘船观赏海河美景的游客需耐心等到2014年开春。2013年海河游船累计接待游客40万余人,同比增长12%。
随着气温转暖,海河游船于2004年3月28日盛装起航。经过四个多月的休整,各艘游船从冬季停靠码头调至各停靠运营码头,完成集结,整装待发。
截止到2015年海河游船累计接待游客300多万人,其中外地游客占70%,随着游客量的不断增加,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游览环境,海河游船在冬季停航期对各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了服务、安全等方面专业培训,并增强了网络预售票功能。为了保障游船运营期的正常运行,游船公司相继对四条游船进行了整船“体检”,对腐蚀老化的零部件进行整体更换。
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的简介
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及腹地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来津进行商贸、经济洽谈、旅游、会展的人员将日益增多,发展邮轮经济有着巨大的潜力。天津港国际邮轮母港位于天津港东疆港区南端,与东疆保税港区毗邻,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岸线长2000米,6个泊位,初期开发面积70万平方米,计划建设2个大型国际邮轮泊位及配套客运站房,码头岸线长625米,可停靠目前世界上最大邮轮,设计年旅客通过能力50万人次。同时,依托国际邮轮泊位与客运站房,邮轮母港区域内拟布置包含邮轮码头管理、港务口岸服务、出入境管理、邮轮公司办事机构、船舶代理、旅游服务和金融保险等在内的综合性写字楼,以及餐饮宾馆和商业设施,配合东疆保税港区拟后续建设国际商务采购中心、五星级酒店、大型商业设施,以及特色型旅游会展温泉度假设施,从而逐步形成与北方最大邮轮母港目标定位相适应的完善的邮轮母港复合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