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刘强东大变

作者 | 魏文

来源 | 润商 财经 ID | runshangcaijing

“ 65岁前不会退休 ”“ 目标是做世界最大电商。 ”

2018年1月,刘强东现身瑞士小镇,这是他首次参加达沃斯论坛。当时的刘强东,一如既往的高调,且目标远大。

然而,同年8月31日的“明州事件”,改变了刘强东的人生轨迹。

从此,他不再公开露面,并且陆续卸任京东相关公司法人、董事、高管职位。

正是在刘强东淡出的2019年,“新掌门”徐雷带领之下,京东实现盈利122亿元,交出 历史 上最好成绩。

2020年4月,刘强东又将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的法人、总经理等职务也交给了徐雷。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为京东商城的运营主体,承担了京东集团90%以上的收入,是京东的重器。

刘强东这一“退”,步子大得出奇。刘强东真的要“退休”了?徐雷真的要荣升京东新掌门?

对此,京东方面回应: 正常管理动作 。

京东的“管理”变动,并非表面上看起来的这么简单。

2012年底,原UT斯达康高管隆雨考虑是否加入京东之时,刘强东问她:“ 你觉得京东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

“是你。”隆雨直言不讳,“ 如果不改变你现在的管理风格,很快你就会成为这家公司的瓶颈。 ”

在此前一年,沈皓瑜辞去百度副总裁之职,加入京东担任首席运营官。他发现,当时京东内部直接向刘强东汇报的人数多达22人。

而西方现代管理学认为,公司CEO直接管理人数在6人左右为宜。

不仅直接管理的人数超标,刘强东还在京东内部实行一种名为“ABC管理”的模式:

除了直接汇报的22人之外,刘强东还要了解这些人直接下属的动态。他甚至养成了请基层员工吃饭的习惯,席上,快递员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倾诉自己的想法。饭后,他们的问题通常会很快得到解决。

“ 他的邮件就是圣旨,大家会把手上的事情先放下,赶紧把他说的事情先做了。 ”

由于这种“义气”决定,京东内部微观问题的重要性、贯彻力度,难免会优先于宏观战略。京东内部形成了外界褒贬不一的“兄弟文化”。

刘强东则是众人公认的“东哥”,是京东最大的大哥。

他个人手握京东约1/5的股权,由于“AB股”(同股不同权),却一度拥有4/5的投票权,一直保持着对京东的强大掌握力和权威。

京东的文化,是围绕刘强东本人而展开的。京东日常工作,同样如此。在京东每天的早会上,全国100多位部门经理都要参加,庞大的京东集团根据刘强东每天做出的决策而运行。

刘强东也早已意识到随着规模扩大,自己在管理上的心有余力不足。从2009年,就给旗下高管充分的财权、人事权,并且“只看结果,不管过程。”

“我忙不过来,你来负责企业销售吧。”2009年3月的一次早会上, 刘强东就将京东市场开拓的重任交给了京东集团事实上的第一任CMO徐雷 。

为了进一步引入现代化管理理念,改变原来的“粗狂”,2011年,刘强东重金挖掘沈皓瑜、蓝烨、隆雨等外部高管,输入新鲜血液。

然而,正如隆雨所说,京东最大的瓶颈还是刘强东。

故事要从1996年刘强东第一次创业讲起。

拿着自己编程积累的资金,以及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钱,刘强东在人大附近盘下了一家餐厅,做起了连锁餐饮的梦。

由于当时他正在读大四,忙着准备毕业论文,很少去到店里。没想到,厨师和收银私下串通,把食材的价格谎报了一倍。最终,员工挣了钱,刘强东却背上了20万元的债务。

“ 我当时失望极了,人是善还是恶?我对员工都这么好,他们却这样对我,为什么? ”

刘强东对员工的确很厚道,当老板第一天就给全体员工每人发了一块卡西欧手表。并且规定员工不再吃顾客的剩菜,要单独做新的。听说员工住地下室,他专门租了两个大院子,装了空调给他们做寝室。

首次创业给刘强东上了一课,“ 管理不能相信感情 ”。从此,他对每个环节产生了强烈的控制欲。

1998年3月,刘强东再次创业时,他每天早出晚归,频繁出没于中关村电子市场,事无巨细地考察元件规格、商品价格、进货渠道……

吃透细节,了解了其中门道之后,刘强东花了2000元月租租下了一个4平米的柜台。坚持“正品行货,明码标价”在中关村经营起了刻录机和光盘。

尽管拒绝杀价,但在遍地假货的中关村,京东的产品质量广受好评。并且,刘强东还开发了一套傻瓜式多媒体系统,只要摁两个按钮,就能把录像带转成VCD,所有客户包教包会。

由于质量、服务双重优势,到了1999年底,京东已经占据中关村光磁市场60%以上的份额,月流水直奔100万元。柜台从1个发展到20多个,招收了40多名员工。

为了避免重蹈开饭馆时的覆辙,1999年初,刘强东就在公司管理上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这个比感情更靠谱的管理系统,他可以清楚掌握每一款商品的进货渠道、进货价、零售价和销售情况。

由于坚持正品,盈利空间被压缩得像纸一样薄。员工工作强度大,收入却并不高。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10点,一周工作6天也是常事。

每到晚上9点多,刘强东经常招呼大家一起吃饭喝酒。酒桌上,刘强东让大家畅所欲言。

虽然刘强东在席上很少说话,不过,员工所提的问题,事后通常都能得到解决。这种行动方式,让京东早期的员工很有凝聚力,白天积极干活,晚上痛快喝酒。 京东文化的种子就种下了。

然而,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只适合小公司、小家族企业。

2011年,京东已经发展到3万人规模。这样一个庞大的组织,如果还是靠一个人来管理,即使是事必躬亲的诸葛亮亲自上阵,也要被累死。

也是在这一年,京东开始从外部重金引进了一批CXO。

“ 一旦你说话,人们马上会闭嘴的。 ”

2013年,刘强东要去美国学习,“强制”自己学会放权,并学习如何放权。同年的5月底到6月初,京东进行的“人才盘点”,是刘强东去美国学习前参与的最后一件“公司大事”。

在这次盘点中,隆雨要求刘强东“要学会用耳朵去听、用心去看”,全程不能说话,做一名纯粹的观摩者。

对此,刘强东回复了两个字:“遵命。”

经过50多场“人才盘点”,京东确定了重点培养的人才矩阵。并通过大规模调岗,培养管理者的综合能力。比如原来负责IT数码的副总去管理百货,原来的投资负责人去做了开放平台。

“今天的盘点,让我更加放心把公司交到你们手上去运营。”盘点结束的当晚,刘强东请了所有CXO喝酒。

以前部门副总遇见问题总是习惯性找到刘强东,并且通常会得到解决。此后再有副总找上来,刘强东学会了拒绝:“你这是越级汇报,是不允许的。”

随着刘强东的“务虚”,京东的CXO们开始坐在一起商量战略,管理更多的京东业务。

刘强东出国期间,腾讯集中精力发展电商业务,试图“趁虚”打垮京东。最终却将拍拍网卖给京东,腾讯成为京东的股东而告终。由此说明,即使离开刘强东,京东的CXO们也同样拥有打硬仗的能力。

隆雨说,“ 从美国回来,刘强东更能克制自己,容忍度更高,也更加成熟了。 ”

刘强东的确变了,他不再“每天发邮件说这个客户那个客户怎么不高兴了”,而是更乐意探讨京东的战略和文化。

甚至每天早上京东最大业务——京东商城的内部会,刘强东也已经不再参加。

2009年到2011年,徐雷操刀期间,让京东坐稳了电商平台前两名的交椅。不过,徐雷喜欢寻找刺激,将京东带上快车道之后,徐雷离开京东加盟了优购鞋城。

直到2013年,刘强东变了,京东也变了。徐雷又被找了回来。

重回京东执掌市场部的徐雷发现,原来经常和自己一起喝酒的刘强东,现在中间隔着当时的集团CMO蓝烨、CEO沈皓瑜。自己再和老刘见一面都不容易。

出去两年再回来,京东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管理体系和人才。 不过,问题依旧存在。

由于“空降”高管太多,当初的“元老”徐雷负责的项目、手里的权力,被一压再压,剩下的职务只有刚兼任了半年的无线业务部负责人。很多老同事看不下去,纷纷劝他,“跟东哥好好谈谈。”

徐雷却丝毫没有被人取代后的怨气,该走什么流程就走什么流程,该找谁审批就找谁审批。

徐雷的能耐和脾气,刘强东都很清楚。这或许只是一次考验。

“老徐,那TM是个大坑。”

由于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缺少成熟案例参考,再加上当时的京东无线端业务部门缺乏协调,产品、研发、运营各自为战,且内部山头文化严重,堪称京东内部最“乱”的部门。

对于老同事的好言相劝,徐雷表示,“ 既然没有选择,干脆一条道走到黑。 ”

他到了无线部,第一件事就是,立规矩。他认为,只有让所有人进入一个设定好的“程序”,整个部门才会更有效率。

只用了2年时间,徐雷不仅带出了无线应用开发团队,还将京东商城APP做成京东平台超过7成的流量来源。 徐雷成为了京东转型移动互联网的引路人 。

在京东内部,徐雷被认为是唯一一个能当着刘强东的面说不的人 。并且,只要徐雷认为正确,就会坚持到底。

“不要再整红6月了,就直接突出618。”2014年之前,京东内部普遍认为“红六月”一个月的促销,促销期更长,物流压力也没那么大,并且和天猫双十一走出差异化“不用学他们”,只有徐雷坚持主打618。

如今,电商节日中,除了年尾的双十一,就是年中的618。

2016年,徐雷升为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这个先后缔造京东PC、移动时代辉煌的“京东最有战斗力的人”,开始着手推动了京东商城APP、PC和微信手Q前端业务及团队闭环整合,正式推出商城营销平台体系。

不论是此后的京东营销体系,还是无界零售等重大战略,也都是徐雷亲自操刀。刘强东虽然手握京东大权,不过,京东已经产生敢于和刘强东走不同道路的“掌权者”。并且,刘强东也愿意将大权交给这样的人。

早在2018年7月16日,京东就曾发布公告,集团CMO徐雷轮值京东商城CEO,向刘强东汇报。只是明州事件之后,“刘退徐进”的迹象更加明显。

徐雷接手之后,第一次公开亮相,就丝毫“不客气”:

“ 我们的组织能力和行为方式也出现了问题:客户为先的价值观被稀释、唯KPI论和“交数”文化盛行、部门墙越来越高、自说自话、没有统一的经营逻辑、对外界变化反应越来越慢,对客户傲慢了…… ”

徐雷发表演讲时,调整后的京东三大事业群(大快消、电子文娱、 时尚 生活)总裁直接向徐雷汇报。长期由刘强东一人强势控制的京东,第一次有了同时领导三大事业群的“第二人”。

“ 某某市场有多大,超过几千亿的规模,但这个市场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

这个部队大院长大、戴耳钉,身上纹着“无所谓无所畏”的京东新任管理者,被临时推到聚光灯下,却并不慌张。

过去,京东因为“欲望”做了无数个项目。理清逻辑之后,徐雷亲自操刀,只保留和电商主业相关的部分,那些没做好的项目一概“关停并转”。

如同当初重塑京东移动事业部,徐雷开始重塑京东。1年后,京东盈利122亿元,交出 历史 以来最好成绩。

今年4月,刘强东将京东商城的运营主体——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的法人、总经理等职务,也一并移交给了徐雷。

时代变了,公司的管理理念也变了。当初那个“如果不能控制这家企业,我宁愿把它卖掉,彻底退出”的刘强东,和从前相比,已经大不相同 。

END

刘强东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是我第二次去刘强东办公室,见到办公桌上多出来的告示。2012年春节他去哈佛商学院读了四十多天的书。那时候我还在《全球商业经典》,试图联系京东公关,对方告诉我,他在国外。这个告示看起来很好笑,但我很佩服他的学习劲头。有些人英语不好,藏着掖着学习,刘强东却不怕丢面子。这从侧面显示一点,他不在乎别人说什么。

办公室的装修非常气派。2007年京东还在苏州街银丰大厦的时候,刘强东的办公室也很大,办公室里还有假山。我在网上见过有人诟病这一点,的确他的办公室装修不像一个创业者,尤其是互联网的创业者。我特意问过刘强东,这装修是谁做主,他说是同事做的,他看一下就过去了。派代网总裁邢孔育解释过,讲排场是因为供应商的缘故。大大小小的供应商都是从九十年代做起来的,很讲究从一个人的车、办公室看你有没有钱。这话我信,因为我知道一位做鞋的创业者挤出钱来买奔驰,因为那些代工厂的老板看重这个,奔驰还可以抵押在那里等着货款打过来。

2011年3月11日和2012年8月16日,我总共采访了两次刘强东,均是专访,共3个半小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回答问题特别快,多数答案都短小,专注于现在做的事。不擅长讲故事(例如黄怒波),也不擅长讲理论(例如柳传志)。可以对比一下,8月16日那次2个小时他回答了70多个问题;而我第一次采访陈年的时候,4个小时,陈年回答了50多个问题。

2012年8月17日晚,刘强东邀请我参加他们在亚运村一餐厅举行的五周年老员工酒宴。在这些下属面前,他是一个相当温和、亲切的人。和在微博上所见的强势、尖锐,甚至有些语言带有人身攻击的味道完全不一样。我在想,这究竟是营销的需要,还是因为高压之下他也变得急躁尖锐起来?他在微博上的话,一些前高管也不赞同,认为打人不打脸。

有关8.15电商,碰巧9月初我又拜访了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当时苏宁这边真的是被打懵了,尤其是媒体又报道刘强东说“没想到苏宁会真的打”(他没有对我说这句话),孙为民说,有人跟他说互联网就是这种玩法,用很二的方式来玩。孙感叹,价格战这么严肃的事,怎么能这么玩呢?

就是在这次酒宴上,我才发现京东的酒文化很有意思(在我来之前,刘强东就问我,能不能喝酒,说京东有酒文化)。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个果冻,吃掉果冻,留下果冻盒做酒杯。我采访了一些高管和老员工(匿名,按照京东规定,副总以下不能接受采访),都说这个果冻盒是传统。像老员工们私下聚餐,都养成习惯,带着一袋果冻去。为什么是传统?没人给个合理的理由,都说是人多,准备这么多酒杯麻烦。像京东年会,基本是千人以上的规模。我觉得也不是能说服人的理由,能准备那么多碗筷,就能准备那么多酒杯。估计这个需要问刘强东本人了。

早年刘强东爱请基层员工吃饭,无论是在银丰大厦的时候,还是2008年下配送站的时候。员工加班晚,下班的时候他就请大家吃饭。他和基层员工吃饭的时候,从不让高管在场。饭桌子上就是沟通渠道,员工们告诉他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他多数时候在听,不说话。但事后,员工发现问题给解决了。

而且,刘强东喝了再多的酒,第二天都很早到公司上班。摘引一段我写刘强东的文章(发表于《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10月刊,):“创业14年,只要他在北京,每天早晨8点半的晨会,他必定出席。前几年刘强东常请基层员工吃饭喝酒,每次不管喝到多晚、喝了多少——他往往是喝得最多的人,第二天早晨必然准时出现在公司开晨会,已到公司的前10名员工必然有他。这是无形的压力,老员工说:‘我喝多了难受、想赖床,一想到老板比我喝得还多,我就会坚持不迟到。’”

刘强东给我讲了一段往事。1992年,他怀揣500元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决定不再向父母要一分钱。当时国家每月发97元生活费,他做家教,推销图书,卖电脑,一个月能赚几百元,食堂的伙食一顿大概是1.5元。1996年春节期间,从腊月28日起到大年初一,他身上只剩1.4元。大年初一那天,他冒着大雪去朋友处解决肚子问题,从人民大学步行七、八公里到北京体育大学,吃了两顿饭后又步行回宿舍。“我可以向父母要钱,但我没有要。已经决定的事,不可以改变。随随便便屈服,就会不断给自己找理由”。

刘强东的执行力很强,他的高管们执行力也很强。举例来说,京东高级副总裁李大学租了一套别墅,带着十几个年轻人连打3个月的地铺,每天只睡3-4个小时,重做一套系统。负责平台的副总张守川,出生于1965年,我采访的当天早晨还在流鼻血。他每天7点多钟到公司,睡眠极少,疲倦的时候记忆力也下降。他说:“说不定哪天我就倒在这里,不过没有关系。我在经济上已经解放,现在是为理想而战。”

负责图书业务的副总裁石涛原来在亚马逊做,亚马逊系统搬迁协调了半年——因为公司前前后后换了很多拨人,一些做开发的人已经离开了。而刘强东为图书业务打通公司内部各部门协调,只需要开一个会。有个细节是,图书是海量品种,原来向供应商下订单的系统数量有上限,石涛希望IT部门打开限制,IT部门说,不可以,得按规定来。在协调会上,石涛直接向刘强东提出来,刘强东就说直接打开,马上得到执行。

第一,这说明刘强东很熟悉业务的任一细节,石涛谈到什么问题,他马上就能反应过来,也知道问题关键点在哪里(在采访的时候,我也有所体会,2011年3月11日那次采访,碰巧是他做快递员回来,穿着一身京东快递员的红色工作服。)。他抓战略与细节,中间就放给管理层来做——不仅仅是刘强东,我接触的很多企业家也是这样。第二,这也说明一个公司始终保持稳定,有一个强势的负责人,对推进业务有多重要。

不过,刘的强势,也有弊端——如果他决策做错了,怎么办?

NOP创始人刘爽原来是刘强东的助理。2007年他第一次见刘强东,还是以用户身份参加京东用户见面会,他提的问题给刘强东留下很深印象。这一次见面,刘强东给刘爽的印象是,有大格局的人,京东势头挡不住。刘强东谈品类、谈物流,考虑的是未来的布局,而非是一个小老板常琢磨的利润。2009年,刘爽去了京东做刘强东的助理,准备筹建战略发展部。刘强东有危机感,公司大了需要有人旁观,一是看未来行业走向、竞争格局,京东该怎么走;二是看看内部有啥问题。

京东是个务实的公司,管理层崇尚埋头苦干,不看别人,只跟自己比。刘爽的职位“务虚”,高管们不大看得上:你有真本事就跟我们一块卖东西、打仗。刘爽做了一份人力配比合理性的报告,发给高管们整改,有人嫌他指手画脚。刘爽并未告诉刘强东,但刘强东知道了,在第二天的晨会上,对在座的20多名高管说:这个职位很重要,以后还要成立部门,大家不要对他有看法,要配合他的工作。当时刘爽入职不到一个月。刘爽很震惊,事后还写了一封邮件对刘强东:您找我来是帮您解决问题的,不是给您添麻烦的。我很感激您,但以后不要再这么做了,我自己和他们磨合。

这一个细节,足以见刘强东在内部的强势。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觉得下属对你是什么感觉,他说:“因尊重而产生的害怕。”

在2012年采访京东,最有意思的经历是去京东快递的配送站。(这一部分后来因为字数的原因给删掉了,我初稿15000字,上版删到12000字左右)。有一位站长,他原来在老家当老师,一个月2800元,现在在京东收入6000元。

我走之前,最后问刘强东,西红柿是怎么回事?他似笑非笑地说,不都在网上说了么?那个表情,真的很生动。无论是褒是贬,刘强东本身就是一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作者:李志刚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刘强东在外国的事情是真的吗?

您好:

美国的警方都公告了,就是真的。

但是犯罪事实这个还不确定,还在查证据。个人感觉大概率是给人下套了。希望能帮助到你。

刘强东公寓视频曝光,你还相信“眼见为实”吗?

也许平时眼见不一定为实,但是这一波操作下曝出的视频真实度我是信的。

基本上是“仙人跳”实锤了,女方的这一波操作既打了一直在背后支持她的人的脸,又相当于无形中大大降低了同类侵犯事件中女性说话的真实性,提高了维权的难度。

刘强东的事件最近一再发酵,从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站女方,说刘强东之前已经出轨过一次,这次又猥亵女性,遭遇仙人跳也是活该。

但是最近上传给美联社的原装监控视频却打了受害人的脸,真的是“不怕刘强东一样的对手,就怕刘静瑶一样的队友”。

首先刘静瑶在一开始上诉的时候就坚称两点:

1、说自己在酒席上多次被刘强东强迫灌酒,还被威胁说如果不喝就是不给他面子。当她在离开酒席的时候已经喝醉,处于虚弱的状态。

2、在酒席结束上车以后,刘强东的助理主动的拉下了前车的后视镜,以让司机看不到后座发生的猥亵行为。并且在到达公寓后,被刘强东带走。

但是美联社曝光的视频中却显示在酒席结束后,刘静瑶一点都没有虚弱的迹象,还在门口主动为众人开门。

到达公寓后也是主动挽着刘强东,摁开了电梯的门,并且一直在主动引导,往楼梯上走。这样一来,完全相反的行为与上诉的坚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有可能就会落得一个刘强东无辜,无罪释放的结局。

所以说,有时想要维权也好,想要搞事情也好,都要准备好充足的证据,以事实为基准进行描述,否则谁也不知道风向标会吹向哪一边。